第三百九十三章 躲清净
第三百九十三章 躲清净
老朱想要回乡的阻力不小,这一点朱允熥算是慢慢的见识到了,不过他也确实不认为这有什么实质性的阻力。
无非一些大臣认为老朱的岁数大、朱文垚的岁数小,担心这两位路上有什么问题之类的。
只要安排好一些事情,自然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尤其是老朱现在退位了,他就算是不在应天府坐镇也没什么关系,皇位上还有朱允熥呢。
只要国事没有什么耽搁,很多的事情自然也就好办。至于一些非议等,朱允熥也可以选择充耳不闻。
毕竟这么些年也就是如此,他没有少听到一些争议,一些对他的不满等等更是不知道听了多少,那就装作没有听到就好,不影响国政就行。
要让所有人都感觉到满意才是不现实的事情,也有些时候会有一些小小的抱怨,朱允熥一般也不会上纲上线。
新的一天早朝开始,在奏事后朱允熥主动开口,“太上皇年少时离乡,如今中都虽已修建祖陵,时常有宗族勋戚拜祭,只是太上皇心中难安。”
对于朱允熥的话,一些人也算是感同身受,或者也可以说这也是他们的一些无奈了。
既然选择入仕,大部分都是异地为官的。除了极少部分能够告老还乡,绝大多数实际上还是老死任上,这也都是死在外地了。
好几年甚至几十年都难回故乡,大部分也没有陪葬帝陵的待遇,到时候就是千里迢迢的葬回故乡,讲究一个叶落归根。
朱允熥随即开口说道,“朕为皇孙,念及太上皇殿下思念故土心中不安。为人孙,也不能不孝。”
这就是大义了,只是有些时候显然也不能只是讲大义。因为到时候很多人要说朱允熥是皇帝,更大的大义是家国天下、是江山社稷。
“特令礼部等衙门筹备,遣员筹备太上皇回乡祭祀事宜。”朱允熥直接抛下重磅炸弹,“中军都督府上下,务必安排好太上皇回乡护送事宜。”
老朱要回乡祭祖,这算是重磅炸弹了,七十岁的老头想要来回数百里回老家,这简直就是一些人眼里的天方夜谭。
朱允熥这还是打了埋伏,要是说了朱文垚也要跟着一起回去,势必会让朝堂上彻底炸开锅。
陈迪面有难色,上前奏报,“陛下,若是太上皇陛下奉祀祖陵,可遣宗室、勋戚代祀。”
看看,陈迪这样的说法就是很多官员认为最好的。
这根本就不需要老朱亲自回去,派几个姓朱的宗室回去,或者是派遣外戚、勋贵回去,这就足够了,这也是彰显了老朱的孝道。
朱允熥就板着脸问道,“太上皇为何这个时候要回去,你等岂能不知?”
看到陈迪没回话,朱允熥直接说道,“至正三年春濠州大旱,次年又是大旱,随即就是蝗灾、瘟疫。”
有些话基本上就不用挑明了,说到底就是五十五年前,老朱的父母、大哥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先后饿死,现在到了他们的忌日了。
朱允熥继续说道,“太上皇一向最重人伦亲情,汝等岂能不知。现在太上皇本已退位、身体康健,回乡祭祖有何不妥?”
这就是有些不讲理了,文武百官担心老朱的身体,生怕他在半路上出了什么问题。
到那时候就不只是大事,甚至会让一些阴谋论的人认为推动老朱回乡的朱允熥背负骂名,因为老朱绝对不能在宫外出事。
甚至再多想一点,假如真的到了那一天,老朱也要在宗族、勋贵以及文武百官的关注中重病,要不然很多人就会觉得承康皇帝学的是李世民。
或者极端一点,有些人编排野史,就是老朱成了齐桓公,朱允熥这个得皇位都是他软禁老朱,或者是使用什么手段了。
这些担心不是多余,因为很多人不信正史,只信野史或者道听途说。
朱允熥拂袖而去了,这也是选择在早朝末尾说事的原因,方便拂袖而去,免得有更多的争论。
不过朱允熥也明白,即使他拂袖而去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可是一些文武官员该商议的还是商议,想要劝谏的还是会劝谏。
这么做也是百官的为官之道,他们对于很多的事情有着自己的见解很正常,有着自己的立场、观点,也根本不足为奇。
即使是高度集权如老朱,他在位的时候一些官员也会提出自己的政见,在很多的时候也有确实不会完全和老朱一致。
徐辉祖和李景隆以及常升就成为了很多文武官员去攀谈的对象了,因为有些事情看起来这三人也是最适合去劝谏的。
皇后的娘家大哥、皇帝的表兄、皇帝的舅舅,这三个人本身又是最顶级的勋贵,还都是实权派,让他们去劝谏于公于私也都是比较合适。
不过有没有效果,那显然也就是另外的一回事情了。
常升现在头疼着呢,老三犯了错现在被押回了京城,虽然陛下没有重罚,可是罢官去职是实实在在的。
这边老三的事情还没处理好,还要想办法瞒着病重的老娘、免得她老人家多想,堂堂开国公现在满脑门官司,他显然也有没什么时间去想太多。
更何况这么些年常升的立场也一向非常的坚定,他知道自己能力平庸,所以几乎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听朱允熥的安排,帮不上什么忙就算了,坚决不能帮倒忙。
常升这边不出头,蓝玉那边也是不要指望,这两人的立场是一致的,而且这也都是被朱允熥治的服服帖帖。
徐辉祖和李景隆自然也是想办法开溜,他们其实也不赞成这些事情,不只是老朱回乡,更重要的是还要带着朱文垚。
但是他们昨天就知道这事,一开始也想法子劝谏。可是当今天子不高兴,太上皇更加的不高兴。
这样的结果就是他们也只能在劝谏不成之后老老实实的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了,这些对于他们来说显然更加重要,安全的护送老朱和朱文垚更要紧。
当然现在百官还不知道朱文垚也要回去,这件事情先瞒几天,毕竟朱文垚现在只是‘皇长子’,身份特殊但是没有什么正式的爵位等。
朱允熥回到了武英殿,笑着对张福生说道,“有文武大臣求见,如果是国事就准。如果是太上皇回乡之事,就不召。”
张福生自然记在心里,大臣求见也不是每个都会被召见,张福生这样的宦官等也会提前问一下大臣求见的缘由。
这不违反老朱定下的铁律,宦官不得干政等是事实。可是宦官去问官员求见的原因,那也是他们的本职工作,无非就是官员不需要奏报的那么具体。
至于一些官员如果想要耍小聪明,这也不是不可以,只不过要想一想后果罢了。
真的要是顾左右而言其他,上纲上线就是诓骗皇帝了,这可不是一般人敢承担的罪名,这些政治默契很多人也都是记在心里的。
靠着张福生这些人,朱允熥确实可以得到些许清净,有些大臣确实没办法因为这件事情烦他,只是这些还不够。
朱允熥随即看向道衍和夏原吉,“如果事关太上皇回乡的奏章,你们先看一下。要是没有大事,你们就留中。”
官员们见不到朱允熥当面奏报,自然也可以上奏章,只是奏章会不会送到朱允熥的手里、他会不会看到,这里面肯定也是有学问了。
道衍和夏原吉等人也会草拟奏章,或者是将递到皇帝御案的奏章进行排序,紧张的放在最上面、最显眼的位置等。
而一些不是很重要、不是很紧急的,可以堆在奏章的最底部。甚至有些奏章实在没什么可在意的,朱允熥都不会看,让道衍等人直接批了。
皇帝一方面需要避免被大臣蒙蔽,避免一些正经的奏章看不到。可是另一方面也要在意一些大臣的奏事,必须要言之有物、要有正经事。
毕竟即使是老朱当年责罚了茹太素,依然改不了一些大臣喜欢在奏事时卖弄文采。
或者是有些官员为了拍马屁,不断的上奏折问安等,对于这类大臣的奏章看了自然是浪费时间。可是因此责罚,也不是特别合适。
在这样的情况下,挡箭牌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不管是张福生也好,还是道衍等人也罢,确实可以帮助朱允熥节约时间,让他宝贵的时间放在处理真正的国事上。
道衍这时候也小心提醒说道,“陛下,臣以为百官若是见不到陛下,说不定会让家眷去求见皇后殿下。”
朱允熥一下子明白了,笑着说道,“大和尚提醒的对,皇后虽然知道这些事情。不过还是让人去说一声,她也有不少事情要做,没必要浪费时间。”
徐妙锦这个皇后可是正经皇后,宫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不少呢,就没必要在这件事情上跟着一起浪费时间了,还是做好她该做的事情更重要。
这样也就是道衍了,昨天的时候还在劝谏朱允熥,认为老朱带着朱文垚回凤阳是不太合适的。
可是在朱允熥主意已定的情况下,道衍就开始帮忙出谋划策了,要让皇帝不再为这些事情多分心,要帮皇帝彻彻底底的办好这些事情。
这样的立场、这样的办事风格,还是让人非常满意的,这也就是一个能臣的体现,是真正的做到了能够为君分忧。
张福生这边自然是得到了皇帝的旨意,肯定也是立刻安排人去奏禀皇后了,有些事情也确实需要让皇后殿下及时知道。
“能躲一个暂时的清净,只是想要彻底清净是难喽。”朱允熥有些自嘲的说道,“这些事情抓紧去办,定下来了才能落的真正清净。”
道衍就立刻说道,“陛下,臣等定当和魏国公等及时商讨,绝不会耽误太上皇陛下回乡祭祀之事。”
事情也就是这么回事,在老朱没有真正动身回乡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些文武百官想方设法的来劝谏等等,因为一些人觉得事在人为,他们还可以改变局面。
也就是等到老朱真正的动身了、祭祀后回到了应天府,那些议论的声音可以暂时的消散,说不定也就是有些人稍微劝谏一下不能再有这类事情。
果然不出所料,求见的官员确实不少,这些人基本上也都是想要奏报老朱回乡的事情,想要让老朱和朱允熥改变主意。
这些人一概不见,而那些被召见的大臣在奏报完正经事就直接赶走,想要继续奏报其他的事情,那就是显然不会有这样的待遇了。
忙忙碌碌一天的朱允熥回到西宫就抱怨,“祖父,这两天肯定也有人来烦你了。”
老朱就笑着说道,“用不着过两天,现在就有人来求见了。你这个皇帝当得不怎么样,哪能让大臣有事没事找退位的皇帝?”
朱允熥忍不住吐槽说道,“回头我记下来这些人的名字,什么时候找个理由给他们穿小鞋了。”
这些玩笑就没必要当真了,因为老朱知道朱允熥肯定不会计较这些事情。
因为如果真的计较,那就不会存在这些大臣求见的意愿传达到老朱的耳朵里。
虽然老朱退位了,可是朱允熥也从未表达过任何想要让老朱和朝臣隔绝的意思,他甚至是比较热衷于看到大臣见到老朱。
身正不怕影子斜,再加上有着老朱的偏宠,所以朱允熥做事就看起来格外的大气,根本就不需要担心权力的事情。
皇位都传了,自然也有就没必要担心大权旁落的事情。当皇太孙的时候就可以主持朝政,没理由是当了皇帝之后权力反倒是没了权力。
老朱笑着问道,“现在都是在劝咱不回去,没说不准带文垚回去?”
朱允熥得意的说道,“我就没说文垚跟着回去,要不然现在哪能是现在这样?真的要是说了文垚也回去,午门就跪了一堆人求见了。”
听到朱允熥这么说,老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因为事实也就是这么一回事。
老朱回去就压力很大,要是再说带着朱文垚,必然是更大的阻力。甚至可以说真正的阻力,其实就是来自于朱文垚回不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