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祖魏忠贤,人们称我小千岁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0章 汪文言的信心

最新网址:m.diquge.com

王本从头至尾看着耧车改进,当耧车越来越完美,不光是王本,连老工匠自个都变得激动起来。

中午的时辰,不少附近的庄民来看稀奇。

动静越闹越大,杨报国听到后,邀请了汪文言一同赶来观看。

还未靠近,就已经听到了庄民们传出的呼声。

“老祖宗真厉害。”

“那是,也不看看是谁的祖宗。”

老工匠告诉看热闹的庄民们,说是将近两千年前的祖宗们发明出来的农具后,庄民们先是意外,然后是震惊,最后不少人内心自豪。

“让俺来试试。”

有看了许久的庄民,跃跃欲试的说道。

这玩意并不难。

都是庄稼把式,大家一看就懂了。

老工匠的徒弟见师傅没有反对,就把耧车让给了眼前的汉子,汉子与几位同伴激动的操作耧车。

谁都会使用耕牛,耕牛一代代生长,小牛在老牛身边长大,能根据人们的口令,熟练的配合人们。

没有出现意外,随着耕牛的拉动,耧车留下了沟痕,并且种下种子。

人们让开了一条口子。

看到了衣着华贵的少年,许多人噤声不敢说话,他们的眼里,这位贵人不能得罪。

汪文言傻了眼。

自己看到了什么?

开沟、播种、覆土。

本来是三样的事情,通过那个简陋的工具,轻易的完成了,这效率让人惊叹,更何况因为耧腿很细,所以比梨头更省力。

耕牛的速度,要超过犁地的速度。

也就是说。

开沟、播种、覆土三样事情一起做了,速度还要比开沟的速度快。

如此算下来,岂不是原来劳作方式的至少五倍?

“杨千户是从哪里找到的这东西?”

汪文言情不自禁的问道。

“这是耧车,汉代就已经发明,唐宋民间都有大量使用,只是在元朝逐渐销声匿迹,导致本朝已经看不到这玩意了,不过可能有些地方还是有保留的,但是不为人知。”

杨报国笑道。

汪文言佩服的五体投地。

看着人们的神情,杨报国内心才点了点头,这才是中华文明的模样。

自古以来。

对待外物,中原从来没有禁止过。

无论是宗教,还是文化,又或者技术。

胡瓜、胡椅、胡服、胡床……宋朝引进并改进的占城稻,形成南稻北麦的农业格局,到明朝的鸟铳、佛郎机、翻译西方书籍,引进来自新大陆的高产农作物等等。

只要是方便和提高效率的技术,又或者其他样性的果蔬粮食,还是优秀的知识,向来是第一时间学习,并且普及起来的。

真正改变的是清朝。

到了未来的清朝,才开始了全方位的封闭,包括文化上以及技术上的。

所以当杨报国提出要推广耧车的时候,汪文言不但没有拒绝,甚至大力支持。

只是制作耧车的人手不足。

耧车虽然只有耧腿犁地的那一小块使用的铁,但想要大量的使用,也需要专门的打造。

木料倒是好说,虽然也困难,却可以靠着人力解决。

汪文言办事效率快。

上午看到了耧车,认可了推广的想法,下午就开始着手,请了老工匠,还有王本一起去商议。

这些细碎的事情,有汪文言这位基层经验丰富的人才,不需要杨报国亲自管理。

而且真让杨报国管理具体的事物,可能还不如汪文言的效率高,还更贴合实际,不会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发生。

“老汉的几位徒弟可以打造,但是加上老汉也才五个人,此物要的又急,想要最快的时间,恐怕需要更多的人手。”

老工匠一脸的为难。

他不会轻易的让徒弟出师,倒不是不愿意放徒弟出去,而是他们手艺人吃的是熟人的饭。

要是手艺不精,毛手毛脚,做出的东西,就算只有一件如果轻易的坏了,那也会砸了名声。

名声臭了,人们就不会再来找他。

这还了得。

不过现在是为庄子做事,老工匠思量片刻,有自己盯着,倒也不怕几位徒弟砸了名声。

汪文言听到老工匠的难处,当即大手一挥,“庄子里多安排些人来打下手,每一件耧车的投入,一个人操作,算起来,能节省十个人力。”

内心算完了账,汪文言不怕把庄子里紧张的人力投入到制作耧车里,这买卖划算。

原本需要一千个人,改成了耧车后,虽然不可能做到真正的节省十倍的人力,但至少也可以做到只需要两三百人。

这多出来的七八百人,就可以用来做更多的事情。

平整土地,开挖沟渠,引水入渠等等。

账目越算越明。

汪文言看到了其中的厉害,庄子里的生产方式,有了这样的先进农具,才是如虎添翼。

对于完成七个庄子的改造目的,原本汪文言有三分的鼓劲意味,如今有了全部完成的底气。

底气就是耧车。

下午。

老工匠提出一样需求,汪文言当即出方法解决一样。

提出一样难处,汪文言直接拍板。

傍晚的时候,汪文言已经拿出了章程,让人去通知各庄的管事明天来开会。

张大千从汪文言身边回来,默默的来到杨报国的院子。

虽然西平村的住房紧张,但是仍然腾出一间单独的院落,杨报国没有拒绝。

没有组织,没有先进的理论,更没有志同道合的队伍。

实事求是。

杨报国没有打算搞。

反而维持现在的身份,才能获得更多的稳定。

比如前方庄子逃民的事情,如果不是灾民们惧怕自己的身份,那么就上道理讲一万遍,也不会有人听。

因为老百姓不信。

上千年了。

老百姓学会了不信。

这并不是谁可以轻易改变的,需要的是长期融入到百姓的生活中,与百姓一样的劳动,通过言传身教来获得老百姓们的信任。

如果能获得老百姓们的信任,这将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可惜。

虽然知道,但是自己用不了。

因为这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办到的,而是需要无数飞蛾扑火的同志。

“怎么样?”

杨报国笑道。

张大千天天跟着汪文言在乡里头跑。

劳动最能改造人。

一个人的想法,经历过劳动后,很容易发生改变。

“汪先生是个有本事的人。”

张大千一脸钦佩。

“既然别人有本事,你就应该多学习,多跑腿,你这么年轻,不要觉得自己多做了事就吃了亏,需要知道,学会如何做事的经验是你自己的。”

自己没有同志。

那就自己培养需要的人才出来。

张大千重重的点了点头。

自家千户想要培养自己,张大千如何不明白,虽然都说自己愣头青,谁真心对自己好,张大千可是看得出来的。

最新网址:m.diquge.com
来源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