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祖魏忠贤,人们称我小千岁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3章 宝藏

最新网址:m.diquge.com

徐光启见到老熟人曾德昭,热情的打了招呼。

两人都将近六十岁。

曾德昭佩服徐光启的学识,徐光启佩服此人的见识,是徐光启第二位夷人朋友。

第一位是利玛窦。

那时候两人都在京城,自己帮利玛窦见到了万历皇帝,并且得到万历皇帝的支持,给与了财政上的补贴,让利玛窦获得了诸多方便。

不过时间总是在人不经意间悄悄划过。

徐光启差点忘记了以前在京城的时光,想起那位已经去世的老朋友,徐光启只感到岁月不饶人。

“你是锦衣卫?”

徐光启恍惚,锦衣卫来南京做什么。

霍政不敢怠慢。

倒不是畏惧对方的身份,而是此人明明这般的地位,却亲自在田地里劳作,让他心生佩服。

连忙解释了一番,视线也被箱子里的书和桌上刚刚写完的册子所吸引。

曾德昭大喜,“伟大的保禄,您又有新作了,可否允许我拜读?”

徐光启点了点头。

得到了同意,曾德昭扑向了桌子,激动地拿起册子。

册子上除了刚才所写的内容,还有以前早已写完的知识,曾德昭激动的大叫:“主啊,神奇的保禄,您竟然亲自作画,有了这些画和图纸,谁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霍政好奇的走到曾德昭的身边,一同看了过去。

上面详尽介绍了各种农作物的栽种方法和耕作要点。

介绍了行之有效的农器具、水利器具的制作、使用甚至于维修。

霍政有种看戚大帅兵书的感觉。

当初看完戚大帅的兵书,霍政觉得自己都能当将军,可以练出一支精兵。

今日看了此人的书,霍政有种天下农事都能解决的想法,虽然其中很多物件没见过。

可是上面文字详细,还有图解,可谓是从头到尾手把手在教。

霍政对其中许多事没见过,但是也知道此书的宝贵。

刚好。

曾德昭翻开一页,霍政看了过去。

只见此页写了一种叫做耧车的农具,不但详细的介绍了此物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还有各个部件的介绍。

其中插了几张图,每张图画的栩栩如生,仿佛真物在眼前一般,看得霍政啧啧称奇。

“此物能有如此大的效果吗?”

霍政看到说此物能省十倍之力,内心大大的怀疑,不过对方到底是礼部尚书,虽然已经致仕,但也不好当面质疑。

曾德昭时不时发出惊叹。

看到这页的图纸后,用了很久的时间,仿佛要把每个字,每张图都牢牢的记住。

“保禄,可以让我抄录吗?”

“不行。”

霍政第一时间否决。

徐光启张了张嘴,最后咽了回去。

自己以前和利玛窦互相交流了不少的知识,所以他们请教自己知识的时候,自己也不好意思拒绝。

现在锦衣卫当着自己的面不同意,那自己也有了理由不是。

虽然感觉不太君子,徐光启也没有太过不满。

霍政看到后面,还有什么使用水力的工具、一种能产生气流的农具等等,虽然霍政都没见过,可是上面介绍的神奇,所以霍政下意识的认为应当保密。

虽然霍政不是军户,可在锦衣卫当差久了,染上了一些保密的意识。

大明卫所的情况就是大明最高的秘密。

比如大明卫所的所有军户人数,军田等等,哪怕是六部尚书也不能轻易得知。

曾德昭舔了舔嘴唇。

他已经知道锦衣卫的厉害,不过虽然现在没办法,以后一定要想办法弄到手。

等锦衣卫离开了,他就再来找保禄,相信保禄也不好意思拒绝自己。

“你说你是受你家千户所托,他是如何得知甘薯的情况呢。”

“不是叫番薯吗?”

霍政好奇的问道。

徐光启愣了愣。

第一次听到此物后,他觉得此物有大用,当见到此物后,因为不知道名字,所以自己想到借用古名,叫为了甘薯。

不过听到对方称此物为番薯,徐光启倒也比较认可。

与别的官员不同,徐光启没有因为对方家千户是宦官子弟就鄙视,反而平常的交流。

得知对方在汤山所做的事,徐光启兴致勃勃,问了许多事情,霍政只去过两次,许多问题也答不上来。

徐光启内心有种冲动。

虽然是只言片语,不过他却仿佛看到了以前何心隐创办聚合堂的做法。

难道此子在发动变革吗。

想到此子只听到过番薯的名字和作用,就能大费周章的派人来取此物,光这一份实干的作风,已经超过大明当下绝大部分的官员。

徐光启深知当下官员们的习气,所以在京城当官时,非常厌恶他们,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

所以自己离开了京城,他们则称自己并无什么本事,徐光启也懒得解释。

徐光启有了兴致,抓着霍政打听那千户在京城所做的事情。

霍政大奇。

别的官员但凡听到自家千户的做事风格,从来不会去探究,口头上除了辱骂就是厌弃。

唯独此人,竟然毫不理会名声什么的,只追问自家千户做了哪些事。

这真是个奇怪的人。

真是个奇怪的少年。

徐光启越了解,兴致越高。

……

顺义县。

汤山。

马坊村。

“想要建立社学不难,难的是教书的先生。”汪文言与杨报国来到马坊村后,两人经过商议,汪文言神色古怪。

以前乡里的社学,教书的人是读书人。

大多也是乡里的大户人家。

除了州府给予补贴外,然后就是地方上供养。

如今灾情连连,社学也难以维持,特别是汤山几处村庄,经过杨报国的手,大户们被一网打尽,读书人都没剩下几个。

“先读书认字,一个先生带几十个孩子,大孩子在教小孩子。”杨报国无奈道。

汪文言摇了摇头,这可不是长久之计。

“先这样吧。”

杨报国说道。

他倒是想要亲自去教,可是却没可能,自己做的事情那么多,教书育人可不是抽空就能行的。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杨报国并没有要把大户赶尽杀绝的想法。

这无异于同归于尽。

但是呢,要通过劳动来改造大户,吸收那些能改变思想的读书人,可这也不是当下能做的事情。

最新网址:m.diquge.com
来源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