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我侄子是留学生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3章 郑和宝船

最新网址:m.diquge.com

“明天,你就上道奏疏,过几天,就收拾收拾准备去南京吧。”

张升听到这话,不由得一愣。

紧接着,脸上便露出了笑容。

“去南京好啊!不用等过几天,我明天就收拾收拾出发!”

看着跃跃欲试的张升,朱瞻墡气的直拍桌子。

朱瞻墡哪能不知道张升脑子里想的什么。

南京城天高皇帝远不说,还比北平繁华的多。

朱高炽也总想着迁都回南京,实在是北平苦寒啊。

到了南京,张升凭借其国舅的身份,整个南京城能压得住他的,也没有几个了。

“去南京,不是让你回去享乐的!

父亲登基第二天,就颁了谕旨,罢西洋宝船、迤西市马及云南、交阯采办。

这些人,得养着,这些路子,得通着。

宝船这会还在南洋飘着,你去南京提前部署好一切,等着接手。”

“宝船?”

张升闻言,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宝船就算停了,也应该是水师接手吧?”

朱瞻墡摩挲着手指,轻声道:“按理说,可以是水师,也应该是水师。

不过养着这些人,朝廷是要花钱的,这些年,爷爷把国库折腾的差不多了,户部也没钱了。

舅舅,你既是皇亲国戚,为朝廷解忧,为父皇解忧,不是应该的吗?

所以,上一道奏疏吧,为了朝廷,把这个负担转出来。”

听闻此言,张升两眼放光,立马明白了朱瞻墡的意思。

“我懂了!”

张升兴奋的站了起来。

“宝船我们养着!那这采办和马市,我们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也接过来了!

咱的生意,就可以做大做强了!

就算刨去养宝船的花费,也有的赚!

对,有的赚!

先养着,等风头过了,烂在坞里也没人知道……”

张升在正堂中来回踱步,还在掰着指头算着这笔账。

按照张升说的,这确实是个好买卖。

朝廷舍弃的资产打包处理,其中,必然是掺杂着有价值的和没有价值的。

以其中有价值的来吸引有实力接手的人,同时,也是以其中没有价值的,来作为掩护,也借此摘掉变卖祖宗基业的帽子。

而乙方接盘之后,先缓一缓,然后将其中负担的部分,直接做成坏账,当做不良资产处理——或者冷处理。

将资产包中的负担包袱甩掉之后,剩下的,就是可以带来收益的优良产业。

只不过,这是对于张升来说。

对于一个身处古代社会,眼界不曾打开的古人来说,这样的做法,这样的想法,都是没有问题的。

这确实是赚钱的好门路,一本万利!

但是张升却不知道,坐在一旁,脸上带着莫名笑意的朱瞻墡却不是这么想的。

在张升看来,宝船下西洋是负担,马市和交趾采办是宝贝。

但在朱瞻墡看来,却不是这样。

朱高炽不要海,朱瞻墡要!

在朱瞻墡看来,马市贸易,交趾采办,那是给自己找麻烦。

朱元璋把安南定为不征之国,那是因为立朝初期,大明周围,包括蒙元各汗国在内的各方势力环饲。

所以对周边小国,都采取了怀柔政策,度过了立朝初期,最不稳定的阶段。

现在已经趋于稳定,朱棣花了二十二年的时间,把北方的鞑靼和瓦剌打的抬不起头来。

西边的帖木儿汗国和金帐汗国经过这五十多年,也不像当初那么悍勇、能征善战。

反倒是大明一点一点解决了周边隐患,腾出手来了。

甚至永乐年间,还征讨过一次安南。

既然局势已经发生了变化,还搞什么采办?

踩着安南的头办!

直接掠夺,走新时代的帝国主义发展路线。

当然,朱瞻墡知道,这事急不得,朱高炽一心回迁南京,与民休息。

让朱高炽派兵征讨安南?

朱高炽拿出小本本来算笔账,一算,不划算——不干!

所以今明两年肯定不行。

那就先拖着!

把宝船用起来!

海外资源的丰富程度,别人不知道,朱瞻墡还能不知道吗?

很多大臣屡屡上疏,要停了下西洋,言称劳民伤财,国库无力负担。

其实这一点,也对也不对。

宝船下西洋确实不赚钱,但只是朝廷不赚钱,户部不赚钱。

但是对于朱棣来说,是赚钱的。

因为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是花户部的钱修建的,但是下西洋带回来的宝贝,可不入国库。

而是进了内承运库,进了皇帝的小内库!

这么一来,朝廷大臣当然不乐意。

而且,朱棣的宝船在外面飘着,让这些出身东南沿海的官员们的船,去哪玩?

让南方富商的船,去哪划?去哪走私?

原本没有郑和的宝船,这些人从南洋走私回来的香料,不过几种,不过几石。

郑和的宝船一出海可好了,四五层楼高,百米长的宝船,跟不要钱似的往回运。

一次就是十数种,一次就是上千石——这谁受得了。

没了市场,也没了定价权。

所以于公于私,于情于理,大臣们都是要疯狂上疏,停禁宝船的。

当然了,大臣抵制宝船,也不光是因为断了某些人的生财之路——关键是宝船让所有当官的都吃了个哑巴亏!

永乐十二年,朝廷下了一道政令:

春夏折钞,秋冬则苏木、胡椒,五品以上折支十之七,以下则十之六

胡椒每斤准钞一百贯,苏木每斤准钞五十贯,南北二京官各于南北京库支给。

用大明宝钞也就算了。

用胡椒当工资,这谁扛得住?

大户人家,朝廷大员或许不在乎,那还有些家境一般的小官,给人这么多胡椒,人也吃不了啊。

只能拿到黑市去换银子,可到了黑市,什么东西不得折价。

官员没有罢工,朝廷没有停摆,这就已经说明永乐皇帝威望十足了,多说,无益。

所以,郑和下西洋,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然结果。

同样,把宝船从朝廷转移出来,也是必然。

跟南方商贾抢香料买卖?

朱瞻墡没兴趣。

能做征服者,谁做商贾人?

当然了,那都是后话,眼下,朱瞻墡要做的是直接从海外运真金白银回来。

比如,海外那个石见银山,佐摩银山。

最新网址:m.diquge.com
来源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