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取经
第404章 取经
“您也知道,这出海捕鱼啊,全看老天爷赏不赏饭吃。有时候忙活一天,也就捞个小鱼小虾。有时候运气来了,能多捕些,可跟那些真正的行家比起来,我这就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
渔苗嘴上这么说,心里却像揣了只小兔子似的一跳一跳。
她心里清楚,要是真让县太爷知道自己一天的收获抵得上别人大半个月的,甚至一个月的量,指不定会惹出什么麻烦。
俗话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要是被心怀不轨的人盯上,那可就麻烦了。
县太爷却兴致勃勃,丝毫没察觉渔苗的心思,摆了摆手,兴奋地说:“是吗?我可不管这些,今天非得见识见识你这运气到底有多好。我倒要看看你这船出海一天,到底能带回多少鱼货。”
渔苗听了,心里一紧,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但还是强装镇定,挤出一丝笑容。
搬运工们接到指示,纷纷上船,有的挽起袖子,一筐筐地把鱼货往外搬,有的背上背篓,在狭窄的船舱里穿梭,忙得热火朝天。
三十四个搬货的人鱼贯而出,让渔苗心惊胆战。她多希望县太爷这会儿眼瞎看不见,耳聋听不见,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渔苗也不知道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胆战心惊地一直站在县太爷旁边,低垂着头,活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天知道,旁边的富商和身后围观的百姓,看到一筐筐鱼货被往上搬,心里有多羡慕。
他们全然不知渔苗此刻的想法,要是知道了,肯定觉得难以理解。
毕竟这么多货可算是在县太爷面前长脸了,咋还不太乐意呢!
县太爷看着一筐筐被搬上岸的海货,心中满是惊讶,不禁好奇地看向身旁低垂着头的小女娘渔苗,问道:“阿苗,你这些海货都是什么呀?今日捕捞到的海货,哪种品种最多?”
身为本县的县太爷,他清楚自己管辖范围内主要产出水产品,所以对这些多少有些了解。
他也知晓县里各船东的船每次出海归来的大致货物情况,看到渔苗这边这般丰富的海货,他不禁怀疑以前是不是有人乱传消息。
渔苗回禀道:“回县太爷,都是些不值钱的,杂鱼居多,还有些螃蟹和虾类。”县太爷听后点了点头。
觉得这样的说法倒也说得通,否则实在太让人难以置信。
即便如此,县太爷仍觉得渔苗这一趟出海的海货量多得惊人,比得上别人出海一个月的收获了。
于是,县太爷不免想问问捕鱼的方法是不是有什么特别之处。
“你这平日里捕鱼都有什么诀窍啊?”县太爷好奇的问,看着眼前的鱼虾,他都羡慕了。
这一天天的赚不少钱吧!比他这个县太爷都有钱多了。
不,准确的说他这县太爷是最没钱的,毕竟县里好多富户家产万贯。
渔苗心里虽有些紧张,但转瞬一想,她不过是靠运气罢了,当然,靠系统的事绝不能让人知道。
于是,渔苗大着胆子侃侃而谈:“其实没什么特别的诀窍,主要是我下的网多,所以收获自然多些。”
“哦,说来听听。”县太爷、王师爷,还有站在一旁的几个富商都睁大眼睛,好奇地看向渔苗,希望她能把所谓的诀窍传授一二,好让他们也跟着发发财。
渔苗琢磨了一会儿后说道:“据我所知,一般船东的船出海后,下的网通常只有一张,多的话也就两张。我不太确定他们具体有没有下过两张网,但一般都是一张网。
而我每次出海,都会同时下三张网,其中有一张网特别大,所以每次收获都是别人的三倍以上。”
渔苗这么一说,大家瞬间明白了,同时都震惊不已。
“原来如此,那你这网是怎么挂的?”王师爷好奇地问,按理一般都是挂一张网的。
“船两侧各挂一张网,船尾挂一张网。”渔苗话音刚落,众人就觉得这样不太妥当,很容易出事。
渔苗见状,又解释道:“我的船比较大,特意在船头部分多做了些装置,还把鱼舱扩大到船头部分,所以不用担心船侧倾斜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每次船尾捕捞上来的鱼,我们都会先用抄网把大部分鱼捞上来,只在渔网里留下少许,然后再把渔网拉上来,这样就不会有危险。
船两侧的渔网也是如此操作,所以我船上的人手会多一些,干的活也更多,安全系数还是有保障。”渔苗这番解释,让大家恍然大悟。
那些富商顿时茅塞顿开,难怪有的人出海满载而归,有的人却要亏本,原来这里面的门道这么多。
县太爷这下也明白了渔苗出海的捕鱼方式,难怪人家鱼获多,原来是肯动脑筋啊。
别人赶海几十年都没想出的方法,人家小小年纪就能想出来,不愧是他愿意扶持的村长人选,他的眼光真不错。
县太爷满意地点点头,十分欣慰。
那几个富商也是一脸恍然大悟、学到了的表情。
离得近的,偶尔听到渔苗说的一两句,也顿时琢磨开了,原来人家能收获这么多海货,根本不是天天运气好,而是方法用得对。
运气好再加上方法得当,那岂不是事半功倍?
难怪人家一天的收获能抵得上别人十几天的,有脑子机灵的人立刻让人回家准备,多买几张渔网。
“难道所有的渔船都可以多下网吗?”其中一个富商好奇的问。
“自然不是,能下多少网,还要看渔船的承重量。买新船的时候,船厂那边都会告知承重量是多少,只要不超过这个承重量,拉网的时候注意防止侧翻,应该就没什么大问题。
但要是忽略了承重量,就很容易出事,所以有些事情也要看情况而定,因人而异,因船而异。”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认同和赞赏。
那几个富商还问了好几个关于船上下网的事情,当然,也少不了询问渔苗船上的安全措施。
之后大家又开始谈论这次海货的种类,渔苗知无不言,但不该说的一点也不透露,这让几个富商对她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