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鲁国十二君 第192章 鲁昭公迁居晋国乾侯

作者:桃木宝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24 16:02:56
最新网址:www.biiquge.com

在鲁国军队的奋战保卫下,齐军最终还是没能攻克成邑。国君不在前线,齐国将领们暂时先撤回到郓城,等候齐侯的命令。齐景公看到成邑一时难以攻克,就在这年(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秋天,召集齐国领导的区域小联盟在鲁国的鄟陵盟会,商讨共同护送鲁昭公回国复位之事,参加会议的有齐景公、莒郊公、邾庄公、杞悼公,鲁昭公这位苦主当然也参加了会议。

这几个小国,都是跟着齐国的,都其实就是齐景公一个人说了算,盟会开不开其实没什么区别。鲁昭公居于已被齐国占领的郓城,鲁国的一切政事,都掌控在季平子手中,形成了国君鲁昭公与执政上卿季平子为首的三桓对峙的局面。鲁昭公倒是经常往返于郓城和齐国都城临淄之间,为返回曲阜复位奔走。

时光荏苒,转眼一年又蹉跎而逝。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秋天,晋卿范献子召集诸侯宋、卫、曹、邾、滕在郑国的扈城盟会,商讨协助戍守成周、平定周王室之乱事宜。在宋国和卫国的坚决请求下,晋国也答应商讨送回鲁昭公复位的事。由于鲁国在闹内乱,而且齐国支持鲁侯,因此这次盟会,晋国都没有召集鲁国参加。季平子听说了宋国司城乐祁犁、卫卿北宫喜大力主张帮助鲁侯复位,又立刻派出家臣带上大量的财货赶到扈城送给了晋卿范献子,请求晋国不要帮助鲁国国君。

范献子奉命召集诸侯的主要目的是要求诸侯答应出兵协助戍守周王室的成周,重点并不是护送鲁侯返回都城曲阜复位;晋国君臣的态度挺明确的:既然鲁侯将复位之事托付给了齐国,那就请齐国负责到底吧,晋国的当务之急是平定周王室王子朝的叛乱。

范献子把宋卿、司城乐祁犁和卫卿北宫喜召集到自己的馆驿,对他们说:“季孙氏都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鲁侯就带兵攻打他。当时季氏请求囚禁、逃亡,鲁侯都不同意。鲁侯没有攻克季氏,就自己出奔了齐国,难道不做任何准备、季氏就能驱逐国君吗?季氏恢复了原来的权势,是上天在帮他止住鲁侯亲兵的愤怒、启发了叔孙氏相助之心。不然的话,难道那些攻打别人的兵士能脱下皮甲、手拿箭筒玩耍?叔孙氏害怕祸乱泛滥、殃及自身,因而自愿与季氏站在一起,这是上天的意志。鲁侯请求齐国帮助,这都快三年了,还没有成功。季氏在鲁国很受百姓的拥护,淮夷亲附于季氏,有为季氏而战十年的准备;他们还有来自齐国和楚国的帮助,有上天的赞同和百姓的支援,有坚守的决心和诸侯国君的实权,但季氏并没有篡位而取代国君,他事奉国君如果国君仍在曲阜一样,每年还赠送马匹和衣物给鲁侯啊!”

乐祁犁和北宫喜听范献子讲了这么一番夸赞季平子的话,就明白晋国是不想趟鲁国的浑水了,心中都在暗暗骂娘:“这也配作诸侯盟主?”

范献子真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他接着说道:“所以鞅(范献子名士鞅)以为送鲁侯复位之事很难办。您二位都是谋国之士,想护送鲁侯回国复位,鞅也希望这样啊,请让鞅跟随二位带领兵马去攻打鲁国,如不成功,鞅就死在鲁国!”

乐祁犁和北宫喜一听范献子这样说,也都觉得有些害怕,这不是说宋、卫两国逼迫晋国去支持鲁侯吗?既然你们晋国不愿意,那就算了,于是二人赶快辞谢出来。范献子也让曹、邾、滕几个小国都回去了,回国之后,范献子向晋顷公复命,说会盟协助戍守周王室成周之事,各诸侯国都未反对;只是护送鲁侯回国复位之事难度很大,暂且搁置。

季平子在派出心腹家臣到郑国扈城收买晋卿范献子的同时,派出孟懿子和季氏家臣阳虎率军攻打鲁昭公所在的郓城,这实际上已经是成邑保卫战之后的反攻了。孟懿子只有十五六岁,真正指挥大军作战的则是季平子的心腹阳虎。郓城内的兵马也在准备迎战,子家羁不愿意看到鲁国同胞同室操戈,他对鲁昭公说:“上天不亡季氏,没有晋、齐等大国军队的救援,郓城是守不住的!让国君再度战败逃亡的,一定是这些主战之人。上天已经降祸于国君,自求多福难上加难。如果还有鬼神,那么此战咱们必败。唉,没希望了,咱们要死在这里了!”

鲁昭公此时表现得十分冷静,他让子家羁带上财货赶赴晋国,为自己准备后路,郓城如果实在守不住,齐国也指望不上了,就只能出奔晋国了。驻扎在郓城、忠于鲁昭公的兵马确实没有抵挡住孟懿子和阳虎所率大军的进攻,在郓城附近的且知一带被打败了。

时间真的很难挨,两个月后,子家羁从晋国回到了郓城,他向鲁昭公禀告说,晋国正在忙着勤王,帮助周王室平定王子朝的叛乱,实在是腾不出精力帮助国君了。如果鲁侯能够说动齐国出兵,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鲁侯不能得偿所愿,晋国愿意提供庇护。鲁昭公看到指望晋国出兵是不可能了,但能得到晋国一个收留自己的承诺已是可以满意了。那就再去齐国试试吧,无奈之下,鲁昭公只得在子家羁的陪同下再次跑到临淄,请求齐景公的帮助。

这时候已经是昭公二十七年的冬天,齐景公要设飨礼款待鲁昭公,子家羁说:“飨礼是诸侯间相互聘问举行的大礼,咱们一天到晚总是来人家齐国的朝廷,还举行什么飨礼呀!齐侯说是飨礼款待,其实就是要请国君您喝酒。”鲁昭公也明白,于是辞谢了齐侯的飨礼,只说愿意参加酒宴。齐景公在宴席之上,命陪同的齐国大夫向鲁昭公敬酒。鲁昭公明白,齐侯这是把自己当作臣子了。依照周礼,两国国君饮酒,应自行斟酒向对方敬酒。如果是国君宴请臣子,则会派主持宴会的大夫(称为“宰”)向宾客敬酒。从这一点他就意识到,季氏肯定已经收买了晋、齐等国诸卿,晋国已经明确表示不会出兵了,现在齐国也已经不大可能会再派出大军帮助自己了。

鲁昭公也起身回敬了齐景公一爵,齐景公饮下爵中酒,向鲁昭公抬手示意:“鲁侯请畅饮自便,千万不要客气,寡人有事要处理。”说完离席而去。

十五年前(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季氏家宰南蒯与公子慭密谋要除掉季平子,由公子慭取代季平子的执政上卿之位,公子慭背后就是鲁昭公,后来驱逐季氏的计划失败,公子慭和南蒯都逃到了齐国。此时公子慭也在宴席就坐,他的女儿嫁给了齐景公,已是国君夫人。公子慭是鲁昭公的亲信,看到齐侯离席,觉得对鲁昭公有些失礼,就主动起身对鲁昭公说:“齐侯有事,就让吾女重(齐侯夫人名叫‘重’)来与国君相见吧,她现在是齐侯夫人。”

鲁昭公刚想答应,在一旁陪同的子家羁赶紧拉着鲁昭公走出了大殿,他对国君说,这样有违礼制,国君不可与齐侯夫人相见。昭公只好跟着子家羁离开了齐国王宫,在回去的路上,鲁昭公问子家羁:“南蒯不是也来到齐国了吗?怎么没见到他?”

子家羁答道:“公子慭毕竟是鲁国大夫、公室姻亲,自然受到齐侯礼遇;南蒯,季氏叛逃家臣也,齐侯不会重用。南蒯刚到齐国之时,曾有一次陪伴齐侯饮酒,酒过三巡,齐侯突然指着南蒯说:‘叛徒!’南蒯惊吓不已,他赶紧解释:‘臣是为了帮助鲁国国君夺回政权啊!’在场的齐大夫韩皙不客气地说:‘身为季氏家臣,却奢言夺回鲁国公室之权,罪莫大焉!’从此南蒯在齐国便无声息了。”

鲁昭公听后默然不语,其实他心里是很想找到南蒯的,“同仇敌忾,可为己用,不过只是一个家臣,还是等他自己来找寡人吧。”

回到馆驿后,鲁昭公便命随从收拾行装,返回郓城。“既然齐国已经指望不上了,寡人还是去晋国吧。”他对子家羁说。

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春,鲁昭公一行离开了郓城,出发前往晋国的乾侯,寄人篱下,投靠晋国。本来这位鲁昭公还想在郓城等待晋国来使迎接他去晋国,子家羁说:“咱们是有求于人,却要安逸地等着人家晋国来接,那谁还同情咱们?还是到鲁、晋两国的边境等待晋国使者迎接吧。”鲁昭公不听,还派人专门到晋国,请晋国派使者来郓城迎接。

晋顷公那边很快就有了回复:“上天降祸鲁国,鲁君淹留在外,也不派个使者前来屈尊问候寡人,而是安安稳稳地跑去甥舅之亲的齐国,难道寡人还要派人到齐国占领的郓城迎接鲁君?”晋侯使者告诉鲁昭公,晋国使者将在鲁、晋边境迎接鲁君,然后前往晋国的乾侯城安置。

鲁昭公就是在晋国的乾侯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四年。他和全部随行臣子、家眷在乾侯的馆舍住下后,夜晚难以入眠,在庭院中仰望星空,不知哪一颗星星的神灵可以护佑他回到鲁国?他想起了三年前,就是攻打季氏失败、从鲁国出逃的那年(鲁昭公二十五年)夏天,曲阜王宫飞来了一群鸜鹆(qú yù)鸟,就是八哥,这可是新鲜事,鲁国王宫从未飞来过八哥,姿态轻盈、鸣叫能模仿人说话,就是羽毛的颜色是黑色的。

宫中掌管乐舞的朝官师己对自己说道:“启禀国君,此鸟不详!臣听说先君文公、成公在世之时曾有童谣说:

‘鸜鹆来巢,公将出逃;国君住在郊野,臣下送去骏马;国君住在乾侯,需要棉衣棉裤;鸜鹆来巢,千里迢迢;稠父辛劳,宋父骄傲。出去的时候歌唱,回来的时候嚎啕。’

现在有鸜鹆飞到了宫中,国君可要小心戒备啊!千万不可让它们给国君带来灾难。”

当时鲁昭公只是觉得八哥好玩,听了师己的话虽然有些不高兴,也没太当回事。这童谣也够神奇了,鲁昭公名叫姬稠,他的弟弟名叫姬宋。所谓国君出逃、稠父辛劳,都说得是鲁昭公要流亡国外;而宋父骄傲,就是说鲁昭公的弟弟姬宋要有好事了,会不会是继承国君之位呢?不管怎样,现在寡人已经身在晋国了,晋国也没打算护送自己回国,难道寡人要在晋国度此余生了?

鲁昭公居于乾侯,季氏在鲁国权倾朝野。季平子发现,国内没有国君,季氏正好执掌鲁国,还要国君干什么?他每年都派人给在乾侯的国君送去骏马和随行人员的衣服、鞋子,表示自己仍然尊重国君。鲁昭公每次都命人扣押来送马和衣物的季氏家臣,然后把骏马给卖了。季平子派人连送了两年,都是这样,于是就不再送马了。季平子为了在晋国和诸侯面前表现出自己善待国君,还特意派人护送昭公夫人吴孟子、弟弟公子宋前往晋国的乾侯与其团聚。季平子觉得,国君夫人和弟弟在曲阜,自己反而不自在,还不如都给他们送出国去。国中无君,有何不可?

卫灵公一直惦念着鲁侯,还派人将自己车驾的骏马送到了乾侯,这匹马名叫“启服”,刚到乾侯没多久,就掉到坑里摔死了。鲁昭公要命人为“启服”做个木匣把它装起来下葬,子家羁说:“咱们的随从很困苦,请把制作木匣的钱用来给随从们买些食物吃吧。”鲁昭公听后,沉默不语,他心中的悲戚无以言表,于是不再坚持为“启服”制作木匣了,而是依照惯例用帷布把它裹起来安葬了。

鲁昭公在乾侯城住了一年后,也没有受到晋顷公的召见,他很失望,在第二年(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春天又回到了郓城,还是对齐景公抱有一丝希望。齐景公派齐卿高张来到郓城慰问,高张见到鲁昭公时称他为“主君”,而没有称“国君”,这是将鲁昭公降格为齐卿的称谓。子家羁对鲁昭公说:“齐国这是看低了国君,国君呆在郓城只会自取其辱啊!”

鲁昭公看出来,齐国这是不欢迎寡人呀,他打算还返回晋国的乾侯,于是将一件羔羊皮衣赐给了自己的儿子公衍,命他穿着羔羊皮衣前往齐国临淄,向齐景公进献了一块龙辅,就是大旱时用来祈雨的美玉,上面刻有龙纹。公衍面见齐景公时,除了献上龙辅,还将父君赐给自己的羔羊皮衣也进献给了齐侯,景公非常高兴,就将阳州旁边的城邑阳谷赏赐给了公衍。公衍回到郓城,将齐侯赏赐阳谷城之事禀告了鲁昭公,昭公很喜欢阳谷这座城邑,他看到公衍这么会办事,想起来自己的两个儿子公为、公衍当年出生之时,夫人吴孟子先生下了公衍,昭公宠妾三天后生下了公为却抢先报告给了国君,因此公为一直为兄、公衍一直为弟,后来鲁昭公也知道了事情的原委。鲁昭公于是命公衍为太子,他说:“公为惹出了这场祸事,而且他是后出生的,还一直做哥哥到现在,是时候改过来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