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三月,也就是晋军在平中之战败于鲜虞国的第二年春天,众多诸侯都来到了召陵,鲁定公也参加了此次盟会。由于是周天子召集的盟会,到会的诸侯很多。晋定公、宋景公、蔡昭侯、卫灵公、陈怀公(其父君陈惠公上月刚去世)、郑献公、许男、曹隐公、莒郊公、邾隐公、滕顷公、薛襄公、杞悼公以及顿国、胡国、小邾国的国君都来了。齐景公虽然没有亲自参加盟会,但也派出了齐卿国惠子来到召陵。
晋卿荀寅(中行文子,中行穆子荀吴之子)一直想继承父亲的遗志,扫荡鲜虞。平中之战晋军败于鲜虞后,荀寅跃跃欲试,开始准备进军滹沱河,没想到却等来了周天子召集诸侯伐楚的召陵之会。伐楚是蔡昭侯请求推动的,荀寅派人找到蔡侯,向他索取财货,说愿意帮助蔡国促成伐楚之事。这位蔡昭侯的吝啬劲儿又来了,就是舍不得金玉珠宝,没有满足荀寅的要求。荀寅于是找到正卿范献子说道:“国家危难,诸侯三心二意,这种情况下攻击楚国,太难取胜了!雨季来临,疟疾流行,鲜虞、中山不服晋国,我们背弃已遵守了四十年的弥兵盟约(公元前546年,即鲁襄公二十七年在宋国签订)而招致楚国的怨恨,楚国并没有损失什么,而我们晋国将会失去讨伐鲜虞和中山的大好时机,不如推辞蔡侯的请求。今年自从我们与吴国配合、攻打楚国北部的方城以来,并未使楚国屈服,只会徒劳无功。”一毛不拔的蔡侯也没给正卿范献子送去好处,范献子也确实觉得荀寅的话有道理,如果晋国大军去攻打楚国,那么鲜虞国不仅获得了喘息之机,反而有可能再次攻入晋国腹地,晋国为什么要放着家门口的敌人不打,却大老远跑到楚国去作战?现在他有些后悔请求周天子召集诸侯盟会讨伐楚国了,于是他打定了主意,不打算伐楚了,而是准备率领诸侯联军剿灭中山国。现在的周王室是靠晋国扶持的,不给周天子面子,他们也不敢说什么。
就这样,召陵盟会的决议,由伐楚变成了讨伐中山。五月,鲁定公与众诸侯在召陵附近的皋鼬歃血盟誓,共伐中山。盟会结束后,晋国将攻打楚国方城的军队撤回,在晋正卿兼中军统帅范献子的率领下,和卫卿孔文子率领的卫国军队共同出兵进剿鲜虞国和中山国,鲁定公则于七月份回到了曲阜。
这次盟会开了两个月,杞悼公和周王室的刘文公还在盟会期间去世了,蔡昭侯也没达到目的,怒气冲冲的返回蔡国,在回国途中,由于与蔡、顿、胡三国相邻的沈国依附于楚国,没有参加召陵盟会,蔡昭侯派大夫公孙姓率军围攻沈国,于四月二十四日破城,俘虏了沈子嘉(沈国国君),把他带回蔡国诛杀了。
沈国被蔡国所灭,这是楚国所不能容忍的。秋天,楚令尹囊瓦率军攻打蔡国。蔡昭侯又与楚国的死对头吴国联盟,派自己的另一个儿子公子乾到吴国为质,与吴国联合讨伐楚国。
相国伍子胥苦心孤诣等待了多年的攻打楚国、为家族报仇的愿望终于快要实现了,为了实现这一夙愿,他多年来全心全意地追随公子光(吴王阖闾),助其登上了吴国君位。他还给吴王阖闾献计,每年都派出吴国军队骚扰楚国东部边境,令楚国军队疲于应付。为了伐楚大计,他还向吴王阖闾举荐了一位举足轻重的军事人才----孙武。
孙武,字长卿,大约生于公元前545年(鲁襄公二十八年,齐景公三年)。他出生于齐国,祖先是陈国贵族陈敬仲(陈厉公之子),深受齐桓公器重。齐卿陈无宇(陈桓子)是他的曾祖父,孙武祖父陈书,在鲁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与齐卿高发一起率兵讨伐莒国,大获全胜,被齐景公赐姓孙,封采邑乐安。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齐国发生了栾氏、高氏叛乱,孙武那时才十几岁,为避动乱随家人来到吴国隐居,潜心研究兵学,写成了著名的《孙子兵法》一书。吴王阖闾三年(公元前512年),三十出头的军事奇才孙武经伍子胥的多次举荐,受到吴王阖闾召见,献上了兵书《孙子兵法》。吴王阖闾率军征战多年,看了孙武的兵法十三篇后,大为赞叹,并与孙武深入探讨兵法,被孙武独特深邃的见解所折服,当即任命孙武为将军,还以一百八十名宫女交与孙武操演阵法,验证了孙武的军事才能。在孙武的整训之下,吴国军队的战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吴王即位之后,每年都出兵袭扰楚国东部、攻占城池,使楚军疲惫不堪。将军孙武、相国伍子胥率军剿灭了容留吴王僚亲弟弟扶余和烛庸的徐国和钟吾国,扫清了进军楚国的外围障碍。吴国南面的越国常常协助楚国攻打吴国,吴军在孙武的率领下,还在公元前510年(吴王阖闾五年,鲁昭公三十二年)夏天出兵越国,削弱越国的实力,在边境筑城加强防御,这都是在为吴国大军全面进攻楚国做准备。
伐越之后,吴王阖闾深感越国将来会成为吴国的后方之患,为了防备越国在吴国伐楚期间偷袭吴国都城,特命相国伍子胥加固扩建都城姑苏,将原来的周长八里二百六十步的小城扩建,大城周长四十二里三十步,开水陆城门各八,将全部居民迁入城内,并在城内设置守备,积聚粮食、储存兵器粮草,巩固城防,此时的姑苏城也被称作“阖闾大城”。
吴王阖闾七年(公元前508年,鲁定公二年),吴国采用孙武“伐交”的策略,策动楚国的附属国桐国起兵反叛了楚国。《孙子兵法》的《谋攻》篇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伐交,就是破坏敌人与其盟友的联合。吴王阖闾又派舒鸠氏(舒鸠国在九年前的鲁襄公二十五年被楚国所灭,舒鸠氏是居于舒鸠旧地的遗民)诓骗楚人说,楚国如果兵临吴国,吴国为表明诚意,将会代楚伐桐。这年秋天,楚令尹囊瓦果然率军讨伐吴国,大军驻扎在豫章;吴军在豫章陈列水师虚张声势,假装畏惧楚军而出兵为楚伐桐,在孙武的指挥下,却暗中调动军队至被楚国所灭的巢城附近。十月份,吴军突袭豫章的楚军,取得大胜;然后又围攻巢城并攻破了城池,俘虏了楚国的巢邑大夫公子繁。
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冬天,吴王阖闾与伍子胥觉得伐楚报仇的时机已经成熟,他们答应了蔡国的请求,出兵救蔡,并联合蔡、唐讨伐楚国。吴王阖闾亲自出征,以孙武为主将,伍子胥、伯嚭为副将,阖闾之子公子山为先锋。阖闾之弟夫概也想做先锋,但吴王不准,夫概自率五千人跟随出征,吴军除留下必要的守备力量外,尽起举国之兵三万余人攻打楚国。
吴军分为南北两路由东向西进发。主力军在南路,从潜城向西越过青苔关、松子关,穿过崇山密林无人之地,经柏子山、举水向汉水地区前进。这条路线也是当年齐桓公在周襄王九年春天(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当年冬天去世)与徐国联合讨伐楚国附属盟国英氏国经由之道。第二路为北路吴军,经淮汭从水师舰船登陆,先行赶往蔡国救援,然后会同蔡国的兵马,迅速越过无人之地大隧(大胜关)、直辕(武胜关)、冥厄(平靖关)三个隘口,与唐侯率领的唐军会合后,也向汉水地区挺进,在雍澨地区与孙武亲自统帅的南路主力军会合,与楚军在汉水两岸进行决战。
此时楚令尹囊瓦正率领楚军围攻蔡国,得到吴国军队西进救蔡攻楚的报告后,解除了对蔡国的包围,掉头迎战吴军。面对吴军南北两路的进攻,他与左司马沈尹戌谋议,由囊瓦率军沿汉水与吴军上下周旋,阻止吴军渡过汉水;左司马沈尹戌率领楚国方城外的全部兵马毁掉吴军留在在淮水岸边的战船,然后回师堵住大隧、直辕、冥厄三隘口。这个策略是希望形成楚军前后夹击吴军态势。
楚令尹囊瓦与左司马沈尹戌按照计划分别行动,囊瓦率军在汉水西岸列阵驻守,防止吴军渡过汉水,等待左司马沈尹戌的兵马在背后夹击吴军。此时囊瓦军队所对峙的,是吴国的南路军,楚大夫武城黑在大帐之中议事时建议速战,他指出吴军兵车用木制作,而楚军兵车外面蒙有皮革,胶筋粘合之处遇雨水容易开裂,不宜长时间在汉水岸边驻留。囊瓦听后很生气,厉声质问:“早干什么去了?既知如此,何不建造木制兵车?”问得众大夫哑口无言。此时楚大夫史皇分析道:“令尹大人,请恕卑职直言,楚人大都喜欢左司马,而不喜欢您。如果左司马毁掉了淮河岸边吴国的战船,堵住了三隘口,然后回师夹击吴军,这就是左司马一个人的功劳。不如速战,令尹大人率军东进击破吴人的南路军,然后再与左司马率领的部队夹击吴人的北路军,这样的话,令尹大人的功劳就在左司马大人之上了。”楚军将帅现在满脑子都是如何抢功,殊不知抢功的前提是要先战胜吴军,囊瓦所部面对的,正是吴王阖闾和孙武率领的南路精锐,而且孙武用兵如神,怎么会取胜?
囊瓦私心重,他采纳了史皇和武城黑的建议,改变了作战计划,率军渡过汉水摆开了军阵,想和吴军速战速决。楚军背水列阵,本想置之死地而后生,哪想到吴军主将孙武巧妙用兵,两国兵马从小别山一直打到大别山,一共打了三仗,吴军都取得了胜利。囊瓦遭遇三连败,就想弃军而逃。史皇进谏道:“太平之时,令尹大人争着当权;现在有了祸难就想逃走,能逃到哪里去?不如拼死一战,方可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