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三国成刘辩 第110章 译馆传薪技艺同源

作者:无处红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4 08:03:10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万国馆的译书馆刚挂牌三日,门前便排起了长队。有西域商人来求译贸易契约,有罗马工匠来问器械图谱,甚至连太学的学子都抱着《几何原本》的残卷,想请译官补全缺失的章节。

译书馆的主事是徐庶,他从太学挑选了二十名精通各族语言的学子,又请了罗马、波斯、天竺的使者担任顾问。馆内按地域分了隔间:汉译西隔间里,学子们正对着罗马法典的羊皮卷逐句推敲;西译汉隔间内,波斯使者指着《诗经》的“关关雎鸠”,向译官解释波斯诗歌里的相似意象。

“先生,这个‘逻各斯’到底该译成‘道’还是‘理’?”一个年轻译官捧着希腊哲学手稿,向徐庶请教。手稿是罗马使者带来的,里面的“逻各斯”概念,与老子的“道”颇有相通之处。

徐庶接过手稿,沉吟道:“既译‘道’,加注‘万物运行之理’。让西人明白,我大汉早有类似哲思。”他转头看向隔壁,见天竺僧人正与汉家博士讨论佛经翻译,“你看,鸠摩罗什大师译经时,常以儒释佛,咱们也可照此办理——用大汉的词汇,传异域的精髓,才是翻译的真谛。”

译书馆的效率惊人,不出半月,便译出了《罗马十二铜表法》《波斯农书》《天竺算数》等十余部典籍。这些译本被送往太学,立刻引起轰动。学子们围着《罗马十二铜表法》争论:“‘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债务者卖为奴隶’,此条不如我大汉律的‘债务延期三年’仁厚!”却也有人赞叹,“‘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被处死’,这条倒与我朝‘疑罪从无’不谋而合。”

消息传到工部,马钧正和罗马工匠卡鲁斯对着图纸发愁。他们想造一台“蒸汽动力机”——卡鲁斯带来了罗马的蒸汽球原理,马钧则想结合水力机械的传动结构,让蒸汽能带动织布机、舂米机。但双方图纸上的符号各异,沟通总出偏差。

“去译书馆!”马钧一拍大腿,拉着卡鲁斯就往万国馆跑。译书馆的学子见状,立刻找来纸笔,将罗马的“压力”“气缸”等术语,一一对应成“气力”“铜筒”,还画了示意图标注。

“原来你说的‘铜筒’要密封!”马钧看着译好的图纸,恍然大悟,“我以为留条缝散热呢!”卡鲁斯也指着马钧画的齿轮组,用刚学会的汉话笑道:“这个‘齿距’,按几何算更精准!”

有了译书馆的助力,蒸汽动力机的研制突飞猛进。三个月后,第一台样机在洛阳工坊试运行——烧红的铜炉产生蒸汽,推动活塞往复运动,通过齿轮带动织布机运转,效率比水力纺车还高两倍。

“成功了!”马钧与卡鲁斯紧紧相拥,汗水混着煤烟,却掩不住脸上的狂喜。围观的工匠们爆发出欢呼,连路过的波斯商人都驻足鼓掌:“大汉与罗马的智慧合在一起,能让石头都动起来!”

蒸汽动力机的消息传到宫中,刘辩正在翻看译书馆呈上的《天竺杂阿含经》。经文中记载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说,与中原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论虽有不同,却都在探寻世界本源。

“马钧又立大功了。”刘辩放下经卷,对郭嘉笑道,“这蒸汽机能带动织布机,就能带动风车、水车,甚至……战船?”

郭嘉眼睛一亮:“陛下英明!若战船用蒸汽动力,便不用再看风向,纵横四海指日可待!”

正说着,孙尚香带着几个宫女捧着新织的“胡锦”走来。这锦缎用西域的染料、中原的织法,织出波斯的缠枝纹,色彩艳丽,手感厚实。“陛下你看,这是波斯公主教宫女们染的‘绯红’,配上咱们的云锦织法,好看吗?”

刘辩抚摸着锦缎,只见上面还绣着几个梵文“吉祥”字样,笑道:“好看!既有西域的热烈,又有中原的精致,当为万国馆的贡品。”他忽然想起一事,“让织工们试试用蒸汽动力机织布,看看能不能织出更复杂的花纹。”

译书馆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在凉州,罗马葡萄藤试种成功,农官们参照译出的《罗马农书》,学会了“疏花疏果”技术,葡萄产量比去年翻了一倍;在合浦,工匠们根据《波斯造船术》,改良了海船的龙骨结构,新造的海船在风浪中更稳;在西域,汉商们捧着译好的《天竺商道记》,沿着新发现的商路,将蜀锦卖到了恒河流域。

这日,译书馆来了位特殊的访客——丁零部落的首领。他带来一卷兽皮地图,上面用炭笔标注着极北的驯鹿迁徙路线,想请译官翻译成汉文,献给朝廷。“大汗说,大汉的译书馆能让鹿跑遍天下,我们的驯鹿也想跟着驰道走一走。”首领用生硬的汉话说着,眼神里满是期盼。

徐庶亲自接待了他,不仅译好了地图,还赠了他一本《畜牧要术》的丁零语译本。“告诉大汗,朝廷在漠北设了马场,愿意教丁零人养杂交马,比驯鹿跑得快,还能拉货。”

首领捧着译本,激动得用额头触碰地面——这是丁零人最隆重的礼节。他身后的随从们见状,纷纷解下腰间的狼牙配饰,放在译书馆的案上:“这些,换更多的书!”

傍晚的译书馆,夕阳透过窗棂,照在堆积如山的译稿上。汉、拉丁、波斯、梵、丁零……各种文字在纸上交错,像一条条汇入大海的溪流。徐庶站在窗前,看着学子们仍在灯下忙碌,忽然明白陛下为何要建这译书馆——文字是文明的根,只有根脉相连,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御书房内,刘辩正在批阅各地奏报。凉州的葡萄酒开始量产,合浦的新海船下水,西域的商税再创新高……每一份奏报里,都能看到文明交融的影子。

“陛下,罗马使者求见,说带来了凯撒大帝的回函。”内侍来报。

刘辩起身相迎,只见罗马使者捧着一卷金箔回函,上面用拉丁文写着:“愿大汉与罗马共执文明之火,照亮天下。”译官在旁同步翻译,声音清晰而庄重。

刘辩接过回函,忽然笑道:“告诉凯撒大帝,火已点燃,便不会熄灭。”他望向窗外,万国馆的灯火正与洛阳城的万家灯火连成一片,在夜色中璀璨夺目。

译书馆的灯光亮至深夜,灯下,学子们仍在推敲一个波斯词汇的最佳译法。窗外,驰道上的马蹄声远远传来,载着新译的典籍,驶向四方。知识的种子,正随着这些译稿,在大汉的每一寸土地上生根发芽,终有一日,会成长为遮蔽四海的森林。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