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三国成刘辩 第115章 薪火相传余韵悠长

作者:无处红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4 08:03:10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冬至这天,洛阳飘起了小雪,细密的雪花落在万国馆的琉璃瓦上,簌簌有声。刘辩穿着厚厚的狐裘,坐在馆内的暖阁里,看着窗外的雪景。暖阁的桌上,摆着来自各地的年礼:并州的羊肉、江南的冬笋、琼州的椰子糖、西域的葡萄干,还有罗马使者托人捎来的橄榄油。

“陛下,太子带着几位皇子公主在外面堆雪人呢。”李皇后端来一碗热汤,轻声道,“他们把雪人堆成了蒸汽机车的模样,说是要让‘铁龙’也尝尝冬天的滋味。”

刘辩笑了,接过汤碗,暖意从指尖蔓延到心口。太子已长成半大少年,眉眼间有了几分沉稳,常跟着郭嘉、诸葛亮学习政务,偶尔还会跑去工坊,看马钧摆弄新物件。前几日,他还拿着一幅“新式水车”的图纸来请教,说是想让关中的农田灌溉更省力。

“这孩子,倒像他母亲,心里总装着农事。”刘辩望着窗外,太子正指挥着弟妹们给雪人安上用胡萝卜做的“烟囱”,笑声隔着窗纸传进来,清脆得像檐角的冰棱。

不一会儿,郭嘉和诸葛亮也来了。两人都已年过花甲,步履稍缓,却依旧精神矍铄。郭嘉手里拿着一份各地年景的汇总,诸葛亮则捧着一本新编的《农桑图谱》。

“今年全国的粮仓都堆得满满的,就连北海沿岸的部落,也第一次有余粮缴纳赋税了。”郭嘉翻开汇总,指着上面的数字笑道,“百姓们说,这都是托陛下的福,铁路通了,新粮种也到了,想不丰收都难。”

诸葛亮翻开《农桑图谱》,上面画着各地的新作物:琼州的橡胶树、西域的葡萄藤、罗马的橄榄树,旁边还配着汉人的注解,写着种植方法和用途。“这图谱已刊印万册,分发到各州农馆,连黎族的村寨都派人来要,说要照着图谱种橡胶。”

刘辩一页页翻看着图谱,忽然停在一幅画上——那是一个鲜卑少年在汉人的田地里学插秧,身后的牛拉着曲辕犁,远处的铁路上,蒸汽机车正喷着白雾驶过。画旁题着一行字:“天下田,天下人共耕之。”

“是谁画的?”刘辩问。

“是太学的一个鲜卑学子。”诸葛亮答道,“他说自己父亲曾是草原上的牧民,如今跟着汉人学会了种田,家里的粮仓比帐篷还高,想把这日子画下来,让后人都看看。”

暖阁外的雪渐渐停了,阳光穿透云层,照在万国馆前的“四海一家”石碑上,积雪反射出淡淡的光晕。刘辩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雪地里嬉闹的孩子们,又望向远处鳞次栉比的屋舍、冒着炊烟的工坊、偶尔驶过的蒸汽机车。

这些景象,早已融入洛阳的日常,就像雪落在地上会融化,种子埋进土里会发芽,无需刻意强调,却已深深扎根。当年那些惊心动魄的征战、呕心沥血的革新,如今都化作了寻常巷陌里的烟火气,化作了各族百姓脸上平和的笑容。

“明年开春,让马钧把留声机送到各州去吧。”刘辩忽然道,“录些太学先生的讲课声,录些农夫的歌谣,录些孩子们的笑声,让偏远地方的人也听听,这天下,原来是这般模样。”

郭嘉与诸葛亮相视一笑,躬身应道:“臣等遵旨。”

傍晚时分,雪后的洛阳格外清亮。刘辩沿着皇城根慢慢走回去,路过那间熟悉的胡饼铺,掌柜的孙子正踮着脚,往刚出炉的饼上撒芝麻。见了刘辩,他脆生生地喊了声:“陛下,尝尝新做的糖饼!”

刘辩接过饼,咬了一口,甜香在舌尖散开。他想起自己刚登基时,也是在这条街上,吃着一块简单的麦饼,心里装着沉甸甸的天下。如今,饼里的料多了,滋味甜了,而那份沉甸甸的牵挂,也化作了眼前这踏实的人间烟火。

回到宫中时,太子正拿着留声机,对着喇叭念《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稚嫩的声音透过铜喇叭传出,在安静的庭院里回荡。

刘辩站在廊下,静静听着。他知道,属于自己的时代终将过去,但这些声音、这些技艺、这些融合在一起的日子,会像铁轨一样延伸下去,像种子一样发芽生长,在岁月里沉淀出最悠长的韵味。

夜色渐浓,洛阳城的灯火次第亮起,星星点点,如同撒在大地上的明珠。蒸汽机车的汽笛声远远传来,又渐渐隐去,像是在为这平静的夜晚伴奏。刘辩望着窗外的星空,忽然觉得,所谓圆满,或许就是这样——山河安稳,百姓安康,而那些曾经的豪情与梦想,都已化作这人间寻常的温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