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洛阳城外一所乡学的讲堂里。二十多个孩童正跟着先生朗读《诗经》,朗朗书声伴着窗外的蝉鸣,格外悦耳。
刘辩微服来到这里时,正看到先生在讲解“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他没有打扰,只是站在廊下静静聆听。这所乡学是三个月前刚修缮完成的,青砖瓦房,虽不奢华,却干净整洁,院中还开辟了一小块菜地,供孩子们实践农桑。
“先生,‘授衣’是啥意思呀?”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举手问道。
先生笑着解释:“就是到了九月,天气凉了,家人要给出门劳作的人准备厚衣裳。这讲的是咱们老百姓顺应时节、勤恳生活的道理。”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刘辩心中微动,转头对身旁陪同的地方官说:“乡学不仅要教经书,更要像这样,把书上的道理和百姓的生活结合起来,孩子们才学得进去。”
地方官连忙躬身:“陛下教诲的是,下官这就传令下去,让各乡学都照此办理。”
离开乡学,刘辩又去了附近的农田。几个老农正在田里查看禾苗长势,见有人过来,起初并未在意,直到地方官悄悄提醒,才惊觉是天子驾临,慌忙跪地行礼。
“老丈们快起来,不必多礼。”刘辩扶起一位须发花白的老农,“今年的收成看着如何?”
老农激动得声音发颤:“托陛下的福,今年风调雨顺,这禾苗比往年壮实多了!而且赋税减了,徭役也少了,咱老百姓终于能踏踏实实种地了。”
另一位老农补充道:“可不是嘛!村里的乡学开了,娃子们能念书了,往后说不定就能出个读书人,不再像咱这样脸朝黄土背朝天喽!”
刘辩听着,心中暖意融融。他知道,这些朴实的话语,比任何歌功颂德都更能说明问题——百姓的眼睛是亮的,朝廷做了实事,他们自然感受得到。
回到宫中,刘辩将今日的见闻告诉了荀彧。
“乡学兴,则教化兴;教化兴,则民心安。”荀彧抚须道,“如今各州郡已修缮乡学三百余所,聘请儒师近千人,适龄孩童入学率已达六成。假以时日,必能见到成效。”
“还不够。”刘辩道,“朕想在乡学里加开‘明理课’,不讲经书,只讲身边的道理——比如为何要孝顺父母、为何要邻里互助、为何要遵守法令。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安稳日子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懂得感恩。”
荀彧点头:“陛下考虑周全。臣这就安排人编写教材,内容力求浅显易懂,多用百姓身边的事例。”
几日后,一份名为《乡俗明理》的教材送到了刘辩案头。里面没有晦涩的文字,只有一个个小故事:有儿子孝顺父母、感动乡邻的;有邻里合力修桥、方便大家的;有遵守法令、避免灾祸的……每个故事后都附有几句简单的道理,一目了然。
“编得好。”刘辩满意道,“就用这个。另外,告诉各地先生,讲课不用太死板,能让孩子们听懂、记住就行。”
随着《乡俗明理》在各乡学推广,效果渐渐显现。有百姓反映,家里的孩子学了“孝顺父母”的故事后,懂事多了,会主动帮着干活;邻里之间有了小矛盾,也会有人说“你看乡学里讲的,邻里要互助,别吵了”。
这日,刘辩在处理奏折时,看到一份来自兖州的奏报,说当地有个叫王二的农户,因暴雨冲毁了邻居的麦田,主动将自家多余的粮食分给他,还组织村民帮邻居补种。
“这便是教化的力量。”刘辩笑着对郭嘉说,“百姓心中本就有善念,只需稍加引导,便能生根发芽。”
郭嘉道:“陛下以乡学为基,播撒善念,比严刑峻法更能安定地方。长此以往,民心自然凝聚,天下也就太平了。”
刘辩却未自满:“路还长着呢。乡学只是开始,接下来,还要让更多的人有书读,有饭吃,有安稳日子过。”
傍晚时分,他又来到国子监。蔡邕正在给学子们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刘辩依旧坐在后排,听得专注。
课后,蔡邕见了他,叹道:“陛下如今大力兴办乡学,实乃千秋功业。当年孔夫子周游列国,推行教化,不正是希望天下人都能知礼明义吗?陛下此举,堪比孔夫子啊。”
刘辩摆手:“朕不敢与孔夫子相比。朕只是觉得,大汉三百年的根基,不仅在疆土,在法度,更在百姓心中的那份认同。只要这份认同还在,大汉就不会倒。”
走出国子监,夜色已浓,星光点点。刘辩抬头望着夜空,心中充满了力量。他知道,治理天下就像培育禾苗,需要耐心,需要细心,更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乡学播下的种子,终有一天会成长为支撑大汉的栋梁。
他加快脚步回宫,明天还有更多的政务等着他处理——要核定新一批乡学的经费,要安排农官去指导秋收,要关注边军的粮草……每一件事都看似平凡,却都关系着百姓的生计,关系着大汉的未来。
东宫的灯火再次亮起,映照着少年天子忙碌的身影。在这寂静的夜晚,他的心中,正描绘着一幅天下太平、百姓安乐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