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三国成刘辩 第43章 迁居新宫心系旧处

作者:无处红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4 08:03:10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陛下登基后,按礼制已迁居皇宫正殿区域,但东宫作为曾经的居所,常被用于处理日常政务或召见近臣,既保留着熟悉的环境,也方便与心腹议事。此处虽仍称“东宫”,实则已作为皇帝的临时理政之所,并非仍以太子身份居住。

洛阳皇宫的主殿区域经修缮后,终于迎来了迁居之日。新宫位于皇城中心,殿宇巍峨,气势恢宏,与东宫的雅致相比,更显帝王威仪。

迁居前夜,刘辩独自来到东宫书房,看着熟悉的案几、书架,心中颇有感慨。这里承载了他初为太子时的思索,记录了他与荀彧、郭嘉等人谋划的日夜,更见证了他从少年皇子到执掌天下的蜕变。

“陛下,该启程了。”小禄子轻声提醒,手中捧着象征皇权的玉玺。

刘辩最后看了一眼墙上悬挂的《天下舆图》,上面标注的红圈——已安定的州郡越来越多,轻声道:“走吧。”

迁居仪式简朴而庄重,并未大肆铺张。刘辩身着龙袍,步入新宫的理政殿,百官朝拜的呼声震彻宫宇,他却未露太多喜色,只是平静地接受朝贺。

“自今日起,理政殿为常朝之所,原东宫改为‘思治殿’,用作批阅奏折、召见近臣之处。”刘辩开口,声音在大殿中回荡,“朕虽迁居新宫,但东宫的初心不变——以民为本,以治为要。”

百官齐呼“陛下圣明”。

散朝后,刘辩并未留在理政殿,而是习惯性地走向思治殿。荀彧、郭嘉已等候在此,见他进来,皆笑道:“陛下还是念着这处。”

“习惯了。”刘辩坐在熟悉的案前,拿起一份奏折,“这里清静,更能沉下心来想事。”

奏折是关于江南漕运的,称运河年久失修,运输效率低下,影响粮草转运。刘辩皱眉道:“漕运乃南北命脉,必须尽快修缮。谁可担此任?”

郭嘉道:“陈登熟悉江淮地理,且有治水经验,可命他主持此事。”

刘辩准奏,提笔批复:“着陈登为江淮漕运使,调拨专款修缮运河,沿途各州郡需全力配合,务必于秋收前完工,确保粮草畅通。”

处理完政务,刘辩踱步到思治殿的庭院,见墙角的那株桃树已结果,青涩的果子挂在枝头,正是他初入住时亲手栽种。

“这桃树也跟着朕‘迁居’了。”刘辩笑道。当初修缮新宫时,他特意让人将这株桃树移栽过来,不为景致,只为留住一份念想。

荀彧道:“陛下念旧,却不拘泥于旧。正如这桃树,移栽后仍能结果,正如陛下虽迁新宫,心系百姓之心从未改变。”

刘辩点头:“正是。宫室只是居所,治理天下的根本,仍在民心。新宫虽大,若不能让百姓安乐,再恢宏也无用;东宫虽小,若能定下安邦之策,便是无价之宝。”

正说着,钟繇从西凉传回奏报:军屯试行初见成效,西凉边军已能自给自足,还余粮数千石,请求调拨给邻近灾区。

“军屯成了!”刘辩喜形于色,“钟繇果然能干!传旨嘉奖,将西凉军屯之法誊抄分发,令幽州、并州参照推行。”

郭嘉道:“军屯稳固了边军,漕运畅通了粮草,乡学教化了民心,如今的大汉,正一步步走上正轨。”

刘辩望着庭院外的天空,夕阳正缓缓落下,余晖洒在宫墙上,镀上一层金辉。他知道,迁居新宫只是形式上的转变,真正的责任,在于能否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定,让天下百姓都能如这株桃树般,在大汉的土地上安稳生长,结出丰硕的果实。

“明日,朕要去看看京郊的军屯试验田。”刘辩对两人道,“纸上得来终觉浅,还是要亲眼看看才放心。”

夜色渐深,思治殿的灯火依旧明亮。新宫的宏伟并未让刘辩迷失,东宫的旧忆反而时刻提醒着他:权力越大,责任越重。唯有坚守初心,勤勉不怠,才能不负这万里江山,不负天下百姓。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