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东吴末年,随着世族群体大面积死于战乱,江南长期存在的世庶矛盾被战争消弭。

由于三国分裂的格局,所以,一统的时机还尚未成熟,如果此时被曹魏兼并,那么很可能会被世家浸染,世庶矛盾消弭之后,又有南北之争。

地理的混一,汉文化对天下的全覆盖将会遥遥无期。

而太平军的作用,就是从分裂到统一再到完成汉化的进化过程,然后南北再完成地理和文化的混一,实现天下的大一统。

这样看的话,作为开创太平军的种云,历史作用绝对不可低估。

种云的荆州军团和太平军成功会师,东吴世家遭受重创的情况下,东吴进入灭亡倒计时。

种云在丞相北伐的行动中也只是参与,因为,主导毕竟是蜀汉,由于其整合了成都,合并只是时间问题。

也就是说,终结曹魏,丞相北伐只是锦上添花。可之后的历史如果没有种云的参与,很可能会再次跌入被世族主导。

种云因功拿到了征南大将军的头衔,坐镇南昌,以军功成为一方诸侯。长江中上游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太平军主导的局面。

其实按照政治传统,在平定之后就已经拥有了主导权,种云可以主导打下的地盘。

如果不是丞相北伐,曹魏势必还会因为南征再次引发内斗。到时,太平军的命运还真未可知。

虽然陈群和司马懿拥立了曹魏皇帝,但这两人的本质毕竟是世家,互相斗争是迟早的事,而种云正是那个让两虎相争的剧情提前上演的幕后推手。

种云的方案是,将俘虏的东吴世族送回,以军事优势,让陈群作为江南的代理人。而陈群的妥协也必然会引起司马懿的不满,因为路线问题两虎必然相争。

可见,东吴虽然遭受重创,但曹魏还是没有将其吞并的信心,还要种云稳重,在乱局中进行开拓。

这进一步验证了团结对于一个王朝的重要性。冷兵器时代,一个王朝只要不自乱阵脚,能最大程度团结,是不容易被外力所攻破的。

结果是,曹魏皇帝接受了陈群的方案,接下来就是,太平军的势力一步步渗透,直到将曹魏彻底变成傀儡。

东吴末年,都在抢抓乱局将势力范围向长江一带延伸,曹魏的发力点在长江中游的荆州,种云已经将势力范围延伸至长江北岸。

蜀汉的发力点在长江上游,将白帝城打造成经略的战略重镇,并逐步将势力范围向江东延伸,直至完全控制荆州。

双方都在抢长江水域的制水权,同时将势力范围向南岸延伸。如果能在江南攫取更大的利益,将会反推其对于北方势力的整合,进而完成混一的历史使命。

如果主导权被蜀汉拿去,丞相也必然会向南强势渗透,在势力范围扩大的同时只会使乱世的周期无限延长。

事情的发展也一步步验证着种云的预判,陈群果然和司马懿翻脸,只是在蜀汉势力还没有渗透进来之前,司马懿就已经凭借强悍的个人能力完成了对陈群势力的吞并。

因为陈群,种云避免了第一线,避免了遭受进攻。等于说,身处历史的拐点,司马懿选择了跪着,而种云却选择了硬气地站着。

但种云并不会就此放手,两虎相争的大戏自己没吃到红利,那么就以武力强势撕开洛阳城的大门。

此时的东吴真的是内外交困,不仅要平定三吴之地的旧党等势力,同时还要和长江中游的种云争夺主导权当然,曹魏势力也是东吴的压力之一。

读史的人总会云淡风轻地将这一幕翻过去,没有任何共情,可历史中的东吴,孙权绝对是被绝望和煎熬等各种情绪所同时折磨。未来,无比模糊。

都想成为创造历史的人,但这种角色在大多数时候却只有痛苦。皇帝为什么都是神经病,原因就是他们的智力和心力扛不起现实的重压。

所以,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和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坐标,这样才能收获幸福。

因为江南本土豪族和庶族的崛起,南朝的武力已经完成了更新,极具朝气,种云利用长江水域的制水权切断了曹魏南北之间的联系。

再加上东吴军不是主场作战,粮道又被截断,所以自然就没有如愿拿下南昌城,最后只能先议和。

而种云之所以选择议和又是因为,他还没有拿下三吴之地,没能整合江南的势力,还不足以与曹魏决一死战,只能先稳住北方。

虽然东吴安全度过了这次危机,但种云毕竟得到了长江下游的江北地区,水军建设更是提升了一个层次,提升了其作战的能力。

随后,种云紧抓东吴撤军的窗口期继续向三吴之地用兵,不久,三吴之地彻底被种云整合,进了势力范围。

不甘心的东吴以陆逊为大都督,提兵十万再次西征。三月,十万大军乘船出栅江口,循长江向西而下,进抵当涂县的梁山。

六月十一日,双方正式决战,结果是,种云又复制了上次的方案,利用长江水域的制水权切断东吴军南北之间的联系,并借助主场和后勤优势大败在江南已经成为孤军的陆逊军,俘虏了四十六名将领。

毫无疑问,这是太平军的立国之战,只能赢。

这次战斗充分验证了军队在更新迭代之后的战斗力,同时也再次说明了一个事实,没有掌握长江水域制水权的很难灭掉中游势力。

此战,种云以胜利维持了太平军为主体的独立地位,孙权从此在内斗的道路上更是狂飙猛进直到无药可救。那个曾经英武雄断的孙仲谋。也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彻底疯了。

三国的历史,天下局势的发展完全决于种云一人之手。

保全汉文明,完成汉化的历史进程,然后被整合进以汉人力量和文化为主体的版图,才是种云对历史的最大贡献。

按说,以孙权的智商不应该,会干出离谱的事?

那么,除了帝位的诱惑之外,孙权一定还有其它考虑,最大的可能就是,以庶族和岭南地方势力的身份坐镇建康城,一时无法驾驭世族旧势力。

孙权本来年岁已高,身体也不好,根本不可能凭借个人威势来慢慢完成南朝的阶级过渡,最好的办法只能是迅速称帝,以皇权来震慑江南世族,控驭局势。

如果称帝真的是如此考虑,那么他在保全汉文明的同时也避免了,陷入世族主导的泥坑,这也是功劳之一。当然,这一点也仅仅只是猜测。

虽然,孙权没有曹操身上那样的耀眼光环,但对于历史的作用却绝对比曹操更重要。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