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洛阳港,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拂过刚落成的市舶司牌坊。一队身着长袍、金发碧眼的异邦人正站在码头,好奇地打量着往来的商船与搬运货物的脚夫。为首的使者名叫马可,来自遥远的罗马,手中紧握着一卷羊皮地图,上面用炭笔标注着从红海到南海的航线。
“这便是大汉的都城港口吗?比亚历山大港还要热闹。”马可身边的随从不禁感叹,视线被一艘巨型楼船吸引——那船甲板上堆着成山的丝绸,桅杆上飘扬的“汉”字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负责接待的官员是虞汜,他快步走上前,用略显生硬的拉丁语问候:“欢迎来到大汉,马可使者。陛下已在宫中备下宴席,特来迎接诸位。”
马可躬身行礼,眼中难掩激动:“久闻大汉物产丰饶,文化昌盛,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我带来了罗马皇帝的国书,愿与大汉永结友好,互通贸易。”
一行人穿过繁华的洛阳街道,引得百姓纷纷驻足。罗马使者的服饰与样貌虽与中原迥异,但人们脸上并无排斥,反倒有人笑着递上刚出炉的胡饼,用手势邀请他们品尝。马可接过胡饼,咬了一口,香甜的麦香混着芝麻味在口中散开,他不禁对虞汜道:“大汉的百姓,真友善。”
抵达皇宫时,刘辩正与诸葛亮、郭嘉商议西域通商的细节。听闻罗马使者到了,当即起身前往太极殿召见。
马可见到刘辩,依罗马礼节单膝跪地,双手奉上国书。国书用拉丁文书写,由随行的翻译译成汉文:“罗马皇帝敬问大汉皇帝安好。听闻东方有强国曰汉,产丝绸、瓷器,工艺精妙,愿以我国之玻璃、琥珀、毛织品相换,共建通商之道……”
刘辩看完国书,朗声笑道:“罗马使者远道而来,辛苦了。朕也愿与罗马互通有无,让两国百姓共享贸易之利。”
宴席上,罗马使者带来的玻璃器皿引得众人啧啧称奇——那器皿晶莹剔透,映着烛火泛出七彩光芒。刘辩则命人呈上蜀锦与青花瓷,马可抚摸着蜀锦细腻的纹路,又看着瓷瓶上栩栩如生的山水图案,惊叹道:“大汉的工艺,堪称神迹!”
席间,马可说起罗马的政体与文化,刘辩也介绍了大汉的科举制度与农桑技术,双方相谈甚欢。当马可听说大汉的水车不用人力便能灌溉农田时,当即请求道:“陛下,能否派工匠前往罗马传授此术?我国的尼罗河沿岸,正需这样的利器。”
“当然可以。”刘辩笑道,“朕也希望能派学者前往罗马,学习贵国的几何学与建筑技艺。学问无国界,互相学习,方能共进。”
宴席结束后,刘辩留下诸葛亮与郭嘉,谈及与罗马通商的事宜。
“罗马地处西陆,与我大汉相隔万里,若能开通海上商路,利润不可估量。”郭嘉道,“只是航程遥远,需在沿途设立补给点,确保商队安全。”
诸葛亮点头:“可让周瑜在琼州、合浦的港口储备粮草淡水,同时与扶南、暹罗等国商议,借其港口作为中转站。另外,可派翻译随罗马使者同去,熟悉航线与风俗,为日后通商做准备。”
刘辩颔首:“就依你们之计。明日朕便下旨,在洛阳设立‘西馆’,专门接待罗马及西域远邦使者,由徐庶负责,妥善安排他们的起居与交流事宜。”
次日,马可在徐庶的陪同下参观太学。太学内,各族学子正在研读经书,其中有西域的胡人、辽东的汉人、甚至还有几个黎族少年。当马可看到学子们用算盘快速计算时,不禁大为震惊:“这小小的珠子,竟比我们的算板还好用!”
徐庶笑着解释:“这是算盘,能助计算更快更准。若使者感兴趣,太学的先生可教你们使用之法。”
马可欣然应允,当即让随从小记学习。他看着太学墙上挂着的《大汉疆域图》,上面不仅标注着中原各州,还有西域、辽东、琼岛,甚至南海诸岛,心中对大汉的辽阔与强盛更添敬畏。
傍晚,马可站在西馆的露台上,望着洛阳城的万家灯火。远处传来乐师演奏的《胡笳十八拍》,琴声中混着西域的琵琶声,竟异常和谐。他忽然明白,为何大汉能吸引四方来朝——这里不仅有繁华的贸易,更有包容万象的胸襟。
“明日,该把带来的琥珀与毛织品呈给陛下了。”马可对随从道,“希望这些礼物,能让大汉与罗马的友谊,像这洛阳的灯火一样,长久明亮。”
夜风拂过露台,带着远处酒肆的喧嚣与工坊的锤声。一个属于大汉与罗马的新故事,正随着这场跨越万里的会面,悄然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