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三国成刘辩 第104章 算学交流新器初成

作者:无处红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4 08:03:10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洛阳的太学近来多了一道新奇景象——罗马使者马可带着随从小记,每日准时出现在算学馆,跟着先生学习算盘用法。小记手指笨拙地拨弄着算珠,算到复杂处便急得抓头发,引得汉家学子阵阵轻笑。

“这‘上二下五’的珠子,比我们的青铜算板难多了。”小记嘟囔着,把算珠拨得噼啪响。先生拿起一支竹筹,在沙盘上写下“乘法口诀”:“记熟这个,算起来就快了。”

马可在一旁看得认真,忽然指着沙盘道:“先生,若用我们的几何图形来解这‘鸡兔同笼’,是不是更简单?”他取过炭笔,在纸上画下一个长方形,将鸡兔的头数与脚数转化为边长与面积,竟也算出了答案。

先生眼中闪过讶异,随即抚掌笑道:“此法新奇!看来罗马的算学,也有独到之处。”当即让学子们围拢过来,一同探讨两种算法的优劣。沙盘上,汉家的筹算与罗马的几何图形交叠,竟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消息传到马钧的工坊时,他正对着一堆齿轮发愁。新造的“浑天仪”总差几分精准,究其原因,是计算齿轮齿数时不够精确。听闻罗马人用几何算图形,他当即拉着徐庶去找马可:“听说你们能算圆的周长?快教教我!”

马可取过羊皮纸,画出一个圆,又画了个外切正方形:“我们的学者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他边说边演算,马钧听得入了迷,忽然一拍大腿:“我知道了!齿轮的齿距用这个法子算,准没错!”

三日之后,工坊里传来欢呼。改良后的浑天仪终于能精准演示日月星辰的运行,铜制的齿轮转动时严丝合缝,刻度与实际天象分毫不差。马钧抱着浑天仪去找刘辩,脸上的油污都顾不上擦:“陛下您看!用罗马人的几何算出来的齿轮,比之前准十倍!”

刘辩看着浑天仪上旋转的星宿,笑道:“这便是互相学习的好处。算学不分中西,能解决问题的,就是好学问。”他转头对徐庶道,“让太学把罗马的几何与大汉的算经合编一册,取名《中西算要》,供学子们研习。”

孙尚香听说罗马使者带来了“会反光的镜子”(玻璃镜),特意跑到西馆去看。马可取出一面银亮的玻璃镜,镜中映出她含笑的眉眼,比铜镜清晰百倍。“这镜子真神奇!”孙尚香惊叹道,“能教我们做吗?”

马可笑道:“当然可以。我们的工匠说,用石英砂、纯碱、石灰石烧融,再趁热压平,就能做出镜子。只是你们的瓷器更难烧,若能学烧瓷之法,我愿用玻璃术交换。”

“这有何难?”孙尚香当即拉着马可去了官窑。窑工正在烧制新一批青花瓷,见使者来学,便取过瓷土演示:“你看,这土要揉七天七夜,烧窑时火候要稳,差一点就成了废品……”马可的随从赶紧用炭笔记录,连窑火的颜色都画了下来。

傍晚的官窑外,玻璃与瓷器的碎片堆在一起。罗马工匠试着用瓷土混合石英砂,竟烧出一种带着冰裂纹的玻璃;汉家窑工则用玻璃料在瓷胎上作画,烧出的瓷器泛着七彩光泽。孙尚香拿起一件成品,对马可说:“你看,合在一起,比单独的更好看。”

马可望着天边的晚霞,忽然道:“我明白陛下说的‘天下’了。不是谁征服谁,而是像这瓷与玻璃,融在一起,变成新的样子。”

工坊的锤声与算学馆的算盘声,在暮色中交织成一片。太学的灯亮了,学子们正在抄写《中西算要》,纸上的筹算符号旁,多了罗马数字的注释。而马钧的新图纸上,齿轮的参数旁,画着一个小小的罗马式圆规。

这夜,刘辩在御书房翻看各地送来的算学新题,其中一道是鲜卑学子用汉文写的:“若十驼运百布,大驼运十,小驼运五,问大驼几何?”解法旁,还画了个歪歪扭扭的骆驼。他忽然笑了,提笔在旁批注:“可用罗马几何解之,更妙。”

窗外的月光洒在纸上,仿佛为两种文明的交汇,镀上了一层温柔的银辉。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