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过中原大地,洛阳周边的农田里已是一片忙碌景象。刘辩换上便服,带着几名侍卫,再次深入乡间查看春耕。
田埂上,一位老农正赶着牛犁地,新翻的泥土散发着清新的气息。刘辩走上前,笑着问道:“老丈,今年的耕牛够不够用?”
老农见是上次来乡学的“贵人”,连忙停下手中的活计,憨厚地笑道:“够!够!朝廷今年给咱村发了两头牛犊,还教了新法子,说深耕能多打粮呢!”他指着不远处,“您看,那片地就是按新法子耕的,土翻得深,保准能出好庄稼。”
刘辩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片田地被犁得整整齐齐,深浅均匀。旁边几个年轻农人正用改良过的曲辕犁耕地,比传统犁具省力不少,效率也高了许多。
“这曲辕犁好用吗?”刘辩问道。
一个年轻农人擦了擦汗,兴奋地说:“好用!以前三个人才能拉动的犁,现在一个人就行,一天能多耕两亩地!多谢朝廷给咱送来了这好东西!”
刘辩心中欣慰。推广新式农具与耕作技术,是他今年春耕的重点。为此,他命工部召集能工巧匠,改良了曲辕犁、龙骨水车等农具,并在各州设立工坊,免费或低价发放给农户。
离开农田,刘辩又去了附近的水利工地。数十名民工正在修筑水渠,渠水清澈,顺着渠道缓缓流入农田。负责监工的官吏上前禀报:“陛下,这条水渠连通了附近的河流,能灌溉周边千亩良田,预计今年夏粮能增产三成。”
“好。”刘辩点头,“水利是农之本,一定要保证质量,不可偷工减料。”他看向正在渠边饮水的民工,“工钱都按时发了吗?”
“回陛下,都是按日发放,一文不少,还管两顿饭呢!”一个民工大声回道,引来一阵笑声。
刘辩笑着挥手:“大家辛苦了,好好干,秋收后朝廷有赏!”
民工们欢呼起来,干劲更足了。
回到宫中,刘辩立刻召集大臣,商议进一步推广春耕新政。
“从各地奏报来看,新式农具与水利工程已初见成效。”刘辩道,“但仍有不足,比如有些偏远地区的农户不懂新耕作技术,还有些地方缺少种子。”
荀彧道:“臣建议,从各州抽调有经验的老农,组成‘农指导队’,前往偏远地区传授技术;再从国库中调拨一批优质种子,分发给缺种的农户,待秋收后再让他们返还同等数量的新粮即可。”
“此计甚好。”刘辩道,“另外,朕听说有些地方的地主仍在苛待佃农,加重租税,此事必须严查。传旨下去,凡租税超过五成者,以违法论处,佃农可直接向官府举报。”
曹操补充道:“陛下,可在各地设立‘农讼处’,专门处理农户与地主的纠纷,确保新政能落到实处。”
刘辩准奏,当即下令推行。
几日后,影阁传来消息:青州、徐州等地的地主听闻新政,纷纷主动降低租税,有些甚至将部分土地卖给农户,换取朝廷的“良民”表彰。
“这便是民心所向。”刘辩看着密报,对郭嘉笑道,“地主们知道,若不顺应时势,只会被百姓抛弃。”
郭嘉道:“陛下以农为本,让百姓看到了希望,自然能凝聚人心。再过几年,待粮食充足,民心安定,纵有诸侯想作乱,也难成气候。”
刘辩深以为然。他知道,治理天下,最坚实的根基永远在田垄之间。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地种,天下自然安定。
窗外,夕阳西下,将天空染成一片金黄。刘辩拿起一份新的春耕进度表,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地的播种面积、新式农具使用数量、水利工程进展……每一个数字,都代表着一份希望。
他提笔在表上批复:“再接再厉,勿误农时。”
放下笔,刘辩站起身,望着窗外的暮色。春耕新政只是开始,他还要继续努力,让这大汉的田垄上,不仅长出金黄的庄稼,更长出稳固的江山。
东宫的灯火再次亮起,映照着少年天子忙碌的身影。在这寂静的夜晚,他的心中,正描绘着一幅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