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三国成刘辩 第52章 立后之议民心为先

作者:无处红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4 08:03:10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初夏的朝会,气氛与往日不同。户部尚书出列奏事时,话锋一转,提及“陛下登基已三年,国本未立,宜早选贤淑,册立皇后,以安社稷”。

此言一出,立刻有多位大臣附和。吏部尚书更是直言:“天下美女皆可为陛下备选,择其德容兼备、出身名门者立为皇后,既合礼制,又能联络世家,稳固朝纲。”

刘辩坐在龙椅上,看着下方争论的群臣,心中平静。他知道,立后不仅是家事,更是国事——皇后的出身、德行,往往牵动着朝堂势力的平衡。但他更清楚,自己要的不是一个“联络世家”的工具,而是能与他并肩、真正体恤百姓的伴侣。

“众卿的心意,朕明白。”刘辩抬手,止住争论,“立后之事,关乎国本,需慎之又慎。但朕以为,‘贤淑’二字,首重‘贤’而非‘容’,更非‘出身’。若只论美貌与家世,不顾德行,何以为天下女子表率?”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群臣:“朕意,不搞全国海选,只从品行端正、素有贤名的女子中择选。无论出身贵贱,只要心怀百姓、通晓事理,皆可入选。此事由太后与荀彧、蔡邕共同主持,务必公正严明,不可受世家请托影响。”

大臣们闻言,虽有部分世家出身的官员面露难色,但见刘辩态度坚决,且理由充分,也只能领旨。

退朝后,刘辩来到何太后宫中。何太后正对着铜镜梳妆,见他进来,笑道:“陛下今日朝堂上的话,哀家已经听说了。不想立个世家女为后?”

“母后明鉴。”刘辩道,“世家势力已够庞大,若再联姻,恐尾大不掉。朕要的皇后,是能懂百姓疾苦、劝朕勤政的人,而非只知争风吃醋、为家族谋利的贵女。”

何太后放下梳子,叹了口气:“你如今长大了,有自己的主意了。也罢,哀家便依你,只是这择选之事,总要有些章程。”

“朕已想好了。”刘辩道,“让各地举荐当地有贤名的女子,写明其德行事迹——比如是否孝顺父母、是否帮扶邻里、是否懂农桑事理等。太后与文若、蔡邕先生只需依据这些事迹筛选,优中选优。”

何太后点头:“这法子倒新鲜,也好,省得被那些世家子弟烦扰。”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寻常百姓没想到,皇后之位竟向“平民女子”敞开。各地很快掀起举荐热潮,有人举荐孝顺公婆的农妇,有人举荐开办义学的才女,甚至有边关将士举荐安抚流民的军属。

阿蛮的女卫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她们深入市井,打探被举荐女子的真实品行,防止有人弄虚作假。

一月后,筛选结果送到刘辩案上。最终选出的三位女子,身世各异:一位是南阳农户之女,因悉心照料村中孤寡老人闻名;一位是徐州小吏之女,精通算术,曾帮家乡算清赈灾粮账目,避免了克扣;还有一位是凉州军属,丈夫战死沙场,她却主动组织军属开垦荒地,支援前线。

刘辩翻看她们的事迹,心中微动。他对贾诩道:“你看这位凉州军属,丈夫为国捐躯,她却能强忍悲痛,带领乡亲垦荒,这份坚韧,实属难得。”

贾诩道:“陛下,此女不仅有德行,更懂实务,若立为后,必能为陛下分忧。且凉州军属的身份,也能安抚边军之心。”

刘辩点头,却未立刻定夺,而是决定亲自见见三人。

召见之日,刘辩并未设在大殿,而是选了偏殿,以家常谈话的方式询问她们对民生、政务的看法。当问到“若遇灾年,该先救百姓还是先顾国库”时,凉州军属李氏答道:“百姓便是国库。百姓安,则国库丰;百姓散,则国库空。臣女以为,当先开仓放粮,再组织百姓自救,方能两全。”

刘辩眼中闪过赞许。

最终,经过再三考量,刘辩下旨:册立李氏为皇后。

诏书下达,虽有世家私下不满,却因李氏德行过硬,且事迹传遍天下,百姓无不称颂,反对之声很快平息。

大婚那日,洛阳百姓自发涌上街头,看着皇后的仪仗经过,欢呼声响彻云霄。刘辩站在城楼上,望着这一幕,对身边的李皇后道:“你看,民心所归,无关出身。往后,你我当共同努力,不负这天下百姓。”

李皇后眼中含泪,郑重点头:“臣妾定与陛下同心,体恤万民,共守这大汉江山。”

夕阳下,帝后并肩而立,身影被拉得很长。立后之事,不仅定下了国本,更向天下传递了一个信号:在这大汉,衡量人的标准,从来不是出身,而是德行与担当。这信号,如同种子,悄然落在百姓心间,生根发芽。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