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三国成刘辩 第112章 铁轨连疆商路万里

作者:无处红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4 08:03:10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深秋的洛阳城外,一队工匠正在铺设奇怪的“铁条”。这些铁条两两平行,用木枕固定在夯土路基上,接缝处用螺栓紧紧咬合,远远望去,像两条银色的长龙,朝着西边的函谷关延伸。

“这‘铁轨’可得铺平整了,差一分一毫,蒸汽机车都可能脱轨!”马钧蹲在铁轨旁,用水平仪仔细测量,鼻尖沾着铁锈也顾不上擦。这是他继蒸汽机后,耗三年心血研制的“铁路”——用熟铁锻造铁轨,让蒸汽机车牵引车厢,载重与速度都远超马车。

负责锻造铁轨的是来自罗马的铁匠卢修斯,他捧着刚出炉的铁轨,对马钧叹道:“先生的想法太奇妙了!罗马的铁匠能锻造剑甲,却想不出用铁条铺路。这铁轨的硬度,比我们的青铜战车轴还强十倍!”

马钧笑着拍他的肩膀:“等铁路铺到河西,你就知道它的厉害了。从洛阳到张掖,马车要走两个月,蒸汽机车五日便能抵达!”

铁轨铺设的消息传到河西,诸葛瑾正指挥商队装卸货物。听闻铁路将通,他立刻让人扩建张掖商栈,增修了数十间货仓:“告诉关内的商户,明年开春,咱们的丝绸、瓷器,五日就能运到西域!”

西域的波斯商人更是激动,他们拉着诸葛瑾的手,用生硬的汉话恳求:“能不能先铺到贵山城?我们的宝石、香料,想早日运到洛阳!”

刘辩得知铁路进展,特意从宫中赶来视察。站在铁轨上,看着蒸汽机车头“呼哧呼哧”地拖着十节车厢试运行,车厢里装满了从洛阳官窑运来的青花瓷,他朗声笑道:“这铁轨,铺的是路,连的是心啊!”

“陛下说得是。”诸葛亮在一旁补充道,“臣已让人勘测路线,计划先修三条干线:西起洛阳,经河西至贵山城,为‘丝路铁路’;南从洛阳,过荆州、交州至合浦,为‘海疆铁路’;北从洛阳,穿并州至雁门关,为‘边墙铁路’。三条铁路通车后,各地的粮草、军械、货物,都能快速调配。”

刘辩点头:“好!所需铁料、工匠,全力保障。告诉马钧,铁轨不仅要用熟铁,还要尝试用‘钢’——朕听说西域的高炉能炼出更坚硬的钢,让他去学学。”

马钧果然不负所望。他带着工匠前往西域,与波斯铁匠交流炼钢之法,将中原的“灌钢法”与西域的“高炉炼铁”结合,炼出的钢轨硬度比之前的熟铁轨提升三成,更耐磨,更抗压。

半年后,“丝路铁路”洛阳至函谷关段率先通车。通车这日,洛阳百姓倾城而出,争相观看这“铁龙”奇观。蒸汽机车头喷着白雾,拉着二十节车厢缓缓驶出车站,车厢里坐着商客、官员,还有几个金发碧眼的罗马使者。

“比驰道快多了!”一个来自张掖的商人坐在车厢里,看着窗外倒退的树木,激动地说,“以前去洛阳办货,路上要耗半个月,现在一日就能到!”

罗马使者则盯着机车头的压力表,用炭笔记录着蒸汽压力与车速的关系:“回去一定要告诉凯撒,大汉的‘铁马车’比罗马的战车先进百倍!”

铁路的开通,彻底改变了大汉的商贸格局。洛阳的丝绸通过“丝路铁路”运到贵山城,再由骆驼商队运往波斯、罗马,价格比之前降低三成,却因销量大增,商税反而涨了五成;合浦的珍珠、香料经“海疆铁路”运到洛阳,新鲜度远超以往,成了达官贵人追捧的珍品;雁门关的军粮通过“边墙铁路”运输,再不用担心冬季大雪封路,守军的补给比以前充足了数倍。

这日,“海疆铁路”荆州段施工现场,一群工人正围着一个黎族青年欢呼。这青年名叫阿木,是从琼州来的铁路学徒,他发明了一种“轻便铁轨搬运架”,能让四个人轻松抬起沉重的钢轨,比之前的方法效率提高一倍。

“阿木,陛下听说了你的发明,要召你去洛阳工坊当技师呢!”工头拍着他的肩膀笑道。

阿木黝黑的脸上露出羞涩的笑容:“我只想把铁路铺到琼州,让族里的香蕉、椰子能快点运到洛阳。”

他的愿望很快便会实现——诸葛亮已下令,待“海疆铁路”通到合浦,便继续向南延伸,跨海修建栈桥,将铁路铺到琼州岛。

在北方,“边墙铁路”的作用更是立竿见影。张辽率领的并州军,通过铁路快速机动,短短十日便往返于雁门关与云中郡之间,平定了一起小规模的鲜卑叛乱。“有了铁路,我军就像长了翅膀!”张辽在给朝廷的奏报中写道,“以前调兵需一月,如今三日便可集结,再狡猾的敌人也跑不掉!”

这日,刘辩在御书房查看铁路分布图,只见三条干线如动脉般贯穿大汉疆域,支线则像毛细血管,延伸至各州府。他拿起朱笔,在地图上圈出西域的疏勒、南海的吕宋、北方的北海(贝加尔湖):“下一步,要把铁路铺到这些地方。”

“陛下,疏勒到贵山城多为戈壁,吕宋需跨海,北海天寒地冻,修建难度极大。”郭嘉忧心道。

刘辩却指着窗外正在铺设的铁轨:“当年修驰道,也有人说西域流沙无法克服;当年造蒸汽船,也有人说钢铁不能浮于水上。但你看,我们都做到了。”他顿了顿,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大汉的脚步,不能因为艰难就停下。”

孙尚香走进来,手里捧着一件新织的“铁路锦”——锦面上用金线织着铁轨与蒸汽机车,是她让宫女们特意为铁路工人织的。“陛下,这锦缎要送去工坊,给马先生和工人们做件新衣裳。”

刘辩接过锦缎,触感细腻,金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忽然笑道:“等铁路铺到罗马,就把这锦缎作为国礼送过去,告诉他们,大汉的铁轨,能连到天涯海角。”

夕阳透过窗棂,照在铁路分布图上,三条干线在地图上交汇于洛阳,像一颗心脏,向四方输送着活力。刘辩知道,铁路不仅是运输的工具,更是凝聚天下的纽带。当铁轨延伸到西域的沙漠、南海的岛屿、北方的冻土,大汉的凝聚力便会如钢轨般坚固,再无分裂之虞。

深夜的洛阳工坊,马钧仍在绘制铁路桥梁的图纸。窗外,蒸汽机车的汽笛声远远传来,像在催促着他加快进度。图纸上,一座横跨琼州海峡的铁路桥正在成型,桥墩如巨人的臂膀,将大陆与岛屿紧紧相连。

这夜,无数铁路工人在工棚里酣睡,梦中,他们看到银色的铁轨越过戈壁,跨过大海,伸向遥远的天际,而他们的汗水,正化作铁轨下的基石,支撑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强盛帝国。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