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三国成刘辩 第113章 钢桥跨海铁轨通疆

作者:无处红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4 08:03:10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开春的琼州海峡,风浪比往年更烈。数百名工匠站在摇晃的木船上,望着对岸隐约可见的雷州半岛,手里紧握着锤凿——他们要在这里架起一座横跨海峡的铁路桥,让“海疆铁路”真正连通大陆与琼岛。

“这海底全是流沙,桥墩打不下去啊!”工头赵大锤抹着脸上的海水,对着图纸发愁。图纸上,马钧设计的“沉箱桥墩”需要将巨型木箱沉入海底,再填充混凝土,但海峡的暗流总把木箱冲得偏离位置。

正在岸边指挥的马钧看着翻滚的浪花,忽然一拍大腿:“用蒸汽动力!把蒸汽机装在木船上,带动绞盘拉住沉箱,再用高压水枪冲开流沙!”

工匠们依计而行。蒸汽绞盘“嘎吱嘎吱”转动,钢缆绷紧如弦,将巨大的沉箱稳稳拉住;高压水枪喷出的水流在海底冲出深坑,沉箱一点点下沉,终于稳稳落在海床上。当第一根桥墩的混凝土浇筑完成时,赵大锤带头跳进海水里,任凭浪花拍打,只为感受这跨越天堑的喜悦。

消息传到琼州岛,黎族首领带着族人扛着木材赶来帮忙。他们熟悉海峡的潮汐规律,告诉工匠们“每月初三、十八潮水最大,不宜施工”,还划着独木舟,在沉箱周围警戒,防止鲨鱼靠近。“汉人的铁桥能连到岛上,以后我们的香料三天就能到洛阳!”首领摸着桥墩的钢筋,粗糙的手掌在阳光下泛着光。

半年后,琼州海峡铁路桥终于合龙。这座桥长五里,共设二十座桥墩,桥面铺着钢轨,两侧装有铜制护栏,护栏上雕刻着海浪与椰树的图案——那是黎族工匠的杰作。通车这日,刘辩亲自登上蒸汽机车,成为第一位穿越海峡的乘客。

机车驶上钢桥时,桥面微微震动,远处的海浪拍打着桥墩,发出“哗哗”的声响。刘辩掀开窗帘,看着桥下奔腾的海水,又望向对岸琼岛上成片的橡胶林(从罗马商队换来的种子试种成功),朗声笑道:“天堑变通途,说的就是今日!”

随车的周瑜补充道:“有了这座桥,琼州的橡胶、香料,大陆的丝绸、铁器,当日就能互通。水师的军粮补给也能直达琼岛军营,南海防务再无后顾之忧。”

铁路桥的影响力很快辐射到南海诸国。吕宋岛的土王听闻大汉能在海上架铁桥,特意派使者带着珍珠前来,恳求大汉派人去吕宋修建码头,“我们愿归附大汉,年年纳贡,只求铁路能通到吕宋”。

刘辩欣然应允,命孙策率部前往吕宋,一边修建港口铁路,一边安抚当地部落。孙策不仅带去了铁轨与蒸汽机,还带去了稻种与农具,教土人开垦梯田。“跟着大汉有饭吃,有铁用,谁还愿意打打杀杀?”一个吕宋长老捧着新收获的稻谷,对族人感叹道。

与此同时,西域的“丝路铁路”也在向疏勒推进。这段路程要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沙丘随风移动,铁轨常被流沙掩埋。夏侯惇采纳了当地胡商的建议,在铁路两侧种植沙棘与红柳,形成防风固沙林;又让工匠发明了“蒸汽清沙车”,车斗里装着巨大的刮板,能快速清理铁轨上的积沙。

“以前商队走沙漠,十有八九会迷路,现在跟着铁路走,白天看铁轨,晚上看信号灯,再也不怕走错路!”波斯商人赶着驼队,沿着铁路旁的商道前行,驼铃与蒸汽机车的汽笛声交织在一起,成了沙漠里最热闹的旋律。

当“丝路铁路”通到疏勒时,大宛国、康居国的使者纷纷前来,请求铁路继续向西延伸。“我们愿出人力、出骆驼,只求能和大汉的铁路连在一起!”大宛使者指着铁轨上奔驰的机车,眼中满是向往,“有了这铁龙,我们的汗血宝马当天就能送到洛阳!”

北方的“边墙铁路”则已修到北海(贝加尔湖)沿岸。这里冬季严寒,钢轨会因低温收缩断裂。马钧带着工匠反复试验,在钢轨接缝处加装“伸缩节”,又用保温棉包裹铁轨,终于解决了难题。驻守北海的庞德将军,通过铁路将冻储的鲜鱼(当地部落的贡品)运到洛阳,成了御膳房的珍品。

“陛下,北海的冰层下藏着无数鱼群,若能修冰窖储存,全年都能供应洛阳。”庞德在奏报中写道,还附了一张当地部落用冰钓捕鱼的图纸。

刘辩看着图纸,对郭嘉笑道:“你看,铁路一通,连北海的鱼都能游到洛阳。这天下的物产,本就该流通起来,让百姓共享。”

这年秋收后,大汉的铁路网已初具规模:三条干线贯穿东西南北,支线延伸至十八州,总长超过万里。铁轨所到之处,商栈林立,工坊兴旺,连偏远的村寨都用上了来自洛阳的精盐、来自琼州的蔗糖、来自西域的香料。

在洛阳的万国馆,一幅巨大的《大汉铁路全图》挂在展厅中央,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已通车、在建的铁路,红色的箭头从洛阳出发,伸向四面八方,甚至标出了计划通往罗马的路线。

罗马使者看着地图,对刘辩感叹:“凯撒大帝听闻大汉的铁路能让货物日行千里,特意派来工匠学习,说要在罗马修一条从罗马城到亚历山大港的铁路。”

“好啊。”刘辩指着地图上的罗马,“等你们的铁路修通,咱们就把铁轨连起来,从洛阳坐蒸汽机车,一路向西,直抵罗马!”

使者激动地鞠躬:“愿这一天早日到来!”

傍晚的洛阳站,蒸汽机车进进出出,站台上堆满了来自各地的货物:琼州的橡胶、北海的鱼干、西域的玉石、吕宋的珍珠……搬运工人们喊着号子,将货物装上列车,号子声里混着不同地域的方言,却奇异地和谐。

刘辩站在站台上,看着这繁忙的景象,忽然想起刚登基时,洛阳城外还是一片荒芜。如今,铁轨铺到了天涯海角,蒸汽机车的汽笛声取代了战马的嘶鸣,商队的驼铃与铁路的叮当声合奏着盛世的乐章。

“陛下,工部奏请,要研制能在铁轨上跑的铁甲车,车上装连弩与投石机,防备匪患。”诸葛亮递上一份奏折。

刘辩接过奏折,提笔批复:“准。但要记住,铁路是用来通商贸、利民生的,铁甲车只是守护者,永远不能成为掠夺的工具。”

夕阳西下,将铁轨染成金色。一列蒸汽机车鸣着汽笛,载着满车的稻种,朝着西域的方向驶去。车窗外,胡商与汉民并肩而行,孩子们追着列车奔跑,笑声洒满了驰道旁的田野。

刘辩知道,铁路铺就的不仅是物理的通道,更是心灵的桥梁。当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通过铁轨相遇、相知、相融,这大汉,便真正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如钢轨般坚韧,如钢桥般稳固,在历史的长河中,驶向更辽阔的未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