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消融,洛阳城外的柳枝抽出新绿,带着湿润水汽的风拂过皇城,带来了春的气息。
公孙度归顺的消息传遍天下,最后一块割据的硬骨头被啃下,朝野上下一片欢腾。刘辩趁着这股势头,在早朝上宣布了几项新政:其一,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马钧改良的翻车与曲辕犁,由各州府派遣农官指导百姓使用;其二,扩大科举规模,除中原与江东外,辽东、河西、益州等地皆开设考场,不拘地域选拔人才;其三,重开丝绸之路,在河西设立商栈,由朝廷统一管理西域贸易,减免往来商税。
诏令一出,群臣纷纷赞同。贾诩出列奏道:“陛下推广农具,可增粮产;广开科举,可纳贤才;重开丝路,可富国库。三策并举,实乃强国富民之良策。”
刘辩颔首:“民生为本,人才为要,商贸为翼。三者兼顾,大汉方能长治久安。”
散朝后,刘辩带着孙尚香来到洛阳城外的农田。只见不少农夫正在农官的指导下安装翻车,踩踏之间,清澈的河水顺着沟渠流入田垄,滋润着刚播下种子的土地。
“这翻车真好用!”一个老农擦着汗笑道,“往年浇地要四五个人抬水,现在一个人踩就行,省力多了!”
孙尚香看着这热闹的景象,眼中满是欣喜:“陛下你看,百姓们多高兴。”
“这只是开始。”刘辩道,“等秋收时,他们会更高兴。”
正说着,马钧带着几个工匠匆匆赶来,手里捧着一个新做的模型:“陛下,您看这个!”
模型是一个小型的水车,却比普通翻车多了几个齿轮。马钧解释道:“这是臣新改良的‘水转大纺车’,不用人力,靠水力就能带动纺车织布,效率能提高十倍!”
刘辩仔细看着模型,连连点头:“好!公衡真是奇才!快让工部组织工匠赶制,先在洛阳周边推广,好用的话再普及全国。”
离开农田,两人又来到太学。此时正值科举放榜,来自各地的学子围在榜前,有喜极而泣的,有互相道贺的,场面热闹非凡。其中既有中原士族子弟,也有来自辽东的寒门书生,甚至还有几个熟悉汉字的西域学子。
“陛下推行科举,真是给了我们这些寒门子弟一条出路。”一个来自益州的学子激动地说,他衣衫朴素,却眼神明亮。
孙尚香看着这一幕,轻声道:“以前在江东,只有士族子弟才能做官,哪见过这么多普通人能有机会。”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少数人的天下。”刘辩道,“有才者居之,有功者赏之,这样国家才能有活力。”
回到宫中,郭嘉呈上西域传来的消息:首批经过河西商栈的西域商队已抵达洛阳,带来了葡萄、苜蓿、良马等物产,换回了丝绸、瓷器和茶叶,双方交易顺利,西域诸国对大汉愈发敬畏。
“看来重开丝路的效果立竿见影。”刘辩笑道,“让河西守将好生护卫商道,莫让劫匪扰了生意。”
郭嘉应声退下,诸葛亮又递上一份奏折:“陛下,江东送来的圩田图纸已审核完毕,按此建造,预计可新增良田万亩。陆逊还说,江东的织工已学会使用新纺车,丝绸产量大增,正准备通过海路运往辽东和西域。”
刘辩看着奏折,心中感慨万千。从最初的四处征战,到如今的民生渐兴,一路走来,虽有波折,却总算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傍晚,夕阳染红了宫墙,刘辩与孙尚香并肩坐在太液池边,看着水中嬉戏的锦鲤。
“陛下,你说,等天下彻底太平了,我们能像普通人一样,去江南看看杏花,去塞北看看草原吗?”孙尚香轻声问道。
刘辩握住她的手,眼中满是温柔:“会的。等新政稳固,四海升平,朕就带你走遍这大汉的每一寸土地,看遍所有的风景。”
春风拂过,带来阵阵花香,太液池的水波荡漾,映着两人的身影,也映着一个王朝蒸蒸日上的未来。